2017西泠秋拍將于12月23日至12月25日在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和浙江世界貿易中心同時舉槌。在本次秋拍錢幣專場中,西泠拍賣特推出“郭若愚先生舊藏錢幣專題”,呈獻古文字、古錢幣學家郭若愚先生歷經數十載收藏的部分錢幣精品。舊藏專題所推出的錢幣拍品經過一一遴選,注重市場價值與文化價值雙重屬性,集中凸顯“珍、精、稀”的特色,多件拍品品相絕佳,傳世稀少,實屬難得。
郭若愚先生
郭若愚,字智龕,主要齋號為金梅花室,1921年生,上海新會人。光華大學中國文學學士,是我國著名的文博專家、古文字學者、古錢幣學家。先后從鄧散木、阮性山、郭沫若幾位先生學習金石、書法、繪畫、篆刻、古文字及考古。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可觀的成績,對錢幣、紫砂陶、紅樓夢研究、文房四寶、篆刻等多方位考察探索,撰寫出一批富有新見的文章和著作。著有《殷契拾掇》、《殷契文字綴合》、《太平天國革命文物圖錄》、《戰國楚簡文字編》、《紅樓夢風物考》、《古代吉祥錢圖像賞析》、《落英繽紛·師友憶念錄》及《篆刻史話》等。
中國古代貨幣金融機構。明清兩代由官方設立,專司錢幣鑄造。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南京)設立寶源局,鑄造“大中通寶”錢,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在江西設置寶泉局,鑄造五種大中通寶錢幣。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除京師、南京寶源局外,在各省設置寶泉局,鑄造洪武通寶錢,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在北京設置寶源局,隸屬工部,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又在北京設立寶泉局。清代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別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并在各省設立鑄局。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規定每省只設一局,并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以“寶”字為首,次用本省一字如浙江的稱“寶浙局”。各省設立的鑄局存放增減頻繁,先后設立的達五、六十所。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寶源局裁撤。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寶泉局也被裁撤。
寶浙局:順治六年杭州府局開設,錢背鑄浙字,杭州府局設立在杭州府大倉前,康熙三十八年停,改局永濟倉,雍正元年又開,移局仁和縣義司二圖地方,二十一年停鑄。乾隆五年復開。嘉慶、道光年間時有鑄造,咸豐在杭州開局,后因太平軍戰亂攻杭又遷局于衢州,咸豐五年二月開始鑄大錢,有當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當百及小平錢,以當十錢最多。咸豐之前浙江唯有杭州設局開鑄錢幣。咸豐年間發生太平天國起義,當時江南地區是清軍與太平軍的主要戰場,浙江大部分被太平軍占領,連省城杭州也被太平軍攻占,全省唯衢州完獨。據民國《衢縣志》記載:因官兵軍費用煩,衢城自行設局鼓鑄,局在城內祥符寺(今衢州人民醫院)開爐鑄造咸豐重寶當十大錢,幕有清文二,以記所鑄省名也,以資軍用。即窄邊咸豐重寶寶浙局當十大錢為衢州所鑄。
寶晉局:初叫太原府局,順治二年開立,錢背標原字。康熙元年初鑄康熙通寶錢。雍正七年又開,錢背鑄滿文寶晉。乾隆十三年復開寶晉局鼓鑄。嘉慶年間寶晉局繼續鼓鑄,咸豐三年寶晉局鑄鐵錢,四年底鑄當十大錢。
寶蘇局:清代江蘇省錢局所鑄之錢,代字為“寶蘇”,其鑄錢局稱寶蘇局。按定制,寶蘇局令江蘇按察使司總理,于佐雜人員中委派正副監督各一員、協理官二員總領局務。寶蘇局是我國清代江南規模最大、鑄錢時間最長的鑄錢局。寶蘇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鑄錢機構,局址在江蘇布政使司駐地蘇州府,寶蘇局鑄錢時間長,幾乎貫穿于整個清代,前后歷經一百六十八年,流通范圍廣泛,涉及全國各地。
寶伊局:清朝在新疆伊犁設立的鑄錢局,為清朝在新疆設立的7個鑄錢局之一,位于今霍城縣惠遠鎮。寶伊局始設于公元1775年,前后鑄錢91年,先后鑄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共九個年號的制錢,并鑄造了一批當十、當百的大錢。寶伊局的建立,結束了長期以來新疆天山以北沒有鑄幣基地的狀況,促進了北疆經濟的發展。
寶桂局:康熙七年設局,所鑄錢幣背標有”桂”字,錢局設在省城桂林府文昌門外。乾隆七年又開寶桂局,設爐10座,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九月開鑄嘉慶新錢,因錢賤又減爐7座,僅存5爐,道光十八年因銀貴錢賤,鑄造累賠而停鑄。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咸豐錢。
母錢: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制作的標準樣板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范鑄幣。
試樣: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銅塊或錫、象牙或紅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只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
開爐錢:歷代錢局在正式鑄造前,先精工鑄制一批帶有紀念性質的錢幣。發行數量相當少,江南地區偶爾有所發現,但從來沒有批量發現。這些錢幣往往帶有吉祥文字或圖案,一般來說,試制的開爐錢比較規整和細致,材質選料比較精細。開爐錢因其鑄制精良、鑄量稀少,向來為錢幣收藏家們所青睞。
部頒樣:清政府授權戶部寶泉局鑄造標準錢幣式樣,代表國家頒發給地方鑄錢局,也包括工部寶源局。戶部代表中央下發地方局的標準“樣錢”,就是“部頒樣錢”。清前三朝各地鑄造錢幣時能較好按規范行事,乾隆中后期開始走樣,到咸豐以后,部頒樣錢已流于形式。晚清,朝廷對地方局減輕錢幣重量、擅自改變錢幣款式和錢文書體,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求數量達到。到同治、光緒時,地方局不按中央頒發的樣錢鑄造錢幣,更有甚者,戶部鑄造錢幣時也不按照先前自己頒發的樣錢鑄造錢幣,這也是晚清時期一大怪現象。
▲ 2017西泠秋拍
清·咸豐重寶寶浙當四十試樣
直徑:42mm
清咸豐年間寶浙局所鑄咸豐重寶當四十錢,計有兩種不同背文的制式。一種是背漢文“浙”;另一種是背滿文“浙”。此兩種錢,皆遺存甚少。本品為背滿文“浙”試鑄樣錢,黃銅材質,銅色熟老。鑄相規整,方正圓矩,地章平整,穿輪干凈。包漿濃厚,銹相開門,自然天成是為傳世品之質相。楷書書體,字廓深竣,棱邊未經任和人工雕琢,書意規矩端莊,布局協調,橫直豎立,“自然的鑄相”特征明顯,使人一看便知官爐出品。
▲ 2017西泠秋拍
清·光緒通寶光背寶晉試樣
直徑:40mm
光緒年間開始引入西方機制貨幣制式,中國古代貨幣傳統的方孔錢到了最后時期,盡管如此,在光緒年早中期,各地錢局仍然鑄有光緒通寶和光緒重寶方孔錢,其中光緒通寶方孔錢還開始使用機制鑄造。而后,隨著機制銀幣的流通,方孔錢便漸次退出流通領域,基本宣告傳統方孔錢退出歷史舞臺。譜載各錢局所鑄光緒通寶方孔錢中,其中以山西寶晉局所鑄的光緒通寶試樣大錢最為珍貴,該試樣大錢,又有大小不等兩式,相對小者為光背,相對大者為背滿文寶晉。本品鑄制規整,方正圓矩,地章坦平,面文“光緒通寶”四字,楷體直讀,字廓深竣挺拔,錢文清晰,書相規整,間隔有距,用筆流暢,力感十足,顯為官爐制品。錢體包漿老熟,自然潤澤,踏實不虛。此晉局光緒通寶試樣大錢遺存稀少,乃清晚期珍式。
▲ 2017西泠秋拍
清·光緒重寶當拾母錢
直徑:28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咸豐重寶寶源當十母錢
直徑:35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咸豐重寶寶泉當十母錢
直徑:40mm
▲ 2017西泠秋拍
清·乾隆通寶寶蘇星月開爐錢
直徑:40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咸豐重寶寶泉拾文試樣
直徑:38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咸豐元寶寶伊當百樣錢
直徑:52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同治重寶寶伊當十部頒樣
直徑:35mm
▲ 2017西泠秋拍
清·嘉慶通寶寶桂局試樣
直徑:3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