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春拍
北宋·定窯“尚藥局”款暗刻龍紋圓蓋盒
尺寸:
高:7.2cm
直徑:8.6cm
蓋頂直徑:6.4cm
足徑:5.6cm
出版:Drouot拍賣圖錄,法國,1905年12月11日-15日,編號146。
來源:1.清光緒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903-1905年)Ton-Ying & Co通運公司,姚叔來,盧芹齋舊藏。
2.法國貴族(D夫人)直接購自于Ton-Ying & Co通運公司。
3.清光緒31年(1905年12月11日-15日),巴黎Drouot拍賣行(法國最悠久的拍賣公司)舉辦D夫人的遺產拍賣,拍品內容包含古代中國瓷器,家具,珠寶等。此拍品由此場拍賣中拍出。
▲ 2017西泠春拍
北宋·影青釉竹節柄深剔牡丹紋桃式壺
高:16.7cm 腹徑:13cm
來源:1.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LOT0665;
2.香港奉文堂舊藏,香港;
3.紐約古董商、中越古瓷收藏家、著名藝術品攝影師扎特奎斯特(Eric.J.Zetterquist)舊藏。
出版:《早期中國陶瓷即奉文堂收藏選粹(Early Chinese Ceramics with Selections from The Feng Wen TangCollection)》編號29,扎特奎斯特畫廊(ZetterquistGalleries),紐約,2016年。
▲ 2017西泠春拍
元·樞府釉六角香爐及臺座
說明:樞府瓷是朝廷定燒的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它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也稱之為“卵白釉”。樞府瓷是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供瓷,于景德鎮窯燒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樞府瓷的器型以碗、盤、杯等小件器為多見,大件器物較為罕見。
香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六方洗式爐,下部為三層束腰形臺座。臺座分為三層:上部做六瓣菱花形,仰蓮瓣裝飾;中部做六方形束腰,鏤空裝飾折枝菊花牡丹紋與白兔紋,其下為金錢錦地紋和覆蓮瓣紋裝飾帶;下部為兩層六方形基座,六面鏤空裝飾。六方洗式爐板折沿,下飾龜背錦地紋,六瓣蓮花雕成菱花形,下接如意云頭足,與臺座相呼應。爐體量宏大,造型秀美,紋飾精細。遍查拍賣市場與博物館所藏的樞府瓷,也鮮有如此之碩大精美者,可見本品極為珍罕。
爐上裝飾紋飾可以參閱博物館藏元青花與釉里紅之紋飾,如鏤空裝飾的折枝菊花和牡丹紋與故宮博物院藏元青花釉里紅鏤雕洞石花卉紋蓋罐類似。白兔紋與故宮博物院藏元釉里紅刻花白兔紋玉壺春瓶類似。
▲ 2017西泠春拍
北宋·湖田窯套缽(一組五件)
說明:直口,覆燒,口沿處留有包金銀的痕跡。口沿下起弦紋,淺圈足,器形古拙又不失典雅。外壁針挑工刻流云紋,刻花流暢。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積釉處閃青。難能可貴的是五件成套,套放時呈同心圓狀,且口沿平齊。
套缽燒造工藝較為復雜,其燒造方式為雙層匣缽套燒,內層為分級式白瓷墊缽,外罩陶質匣缽,成型規整且無色差。景德鎮湖田窯窯址曾出土套缽的墊具,此墊缽直口,腹壁上端較直,內底心有一圓孔。內壁有五道凹槽,可覆燒五件器物。白色瓷胎。景德鎮湖田窯窯址發掘報告稱:“湖田窯也發現了北宋中晚期的多級瓷質缽形覆燒具,推斷其裝燒的芒口瓷也很有可能是貢瓷。”(《景德鎮湖田窯址1988-1999年考古發掘報告上》文物出版社)此套缽應當不是比丘尼的生活實用器,當是高級佛寺定燒的供奉器。
同類器遍閱國內外拍賣及博物館典藏均極為罕見,僅見有北朝陶質套缽,另河北定州靜志寺塔地宮出土三件定窯缽,最大的口徑8.6厘米,最小的口徑7.6厘米,三件大小相似,當時可能也是做套缽使用。
從大至小,尺寸依次為:
高:7.2cm 口徑:18.2cm
高:5.4cm 口徑:15.4cm
高:4.5cm 口徑:14cm
高:4cm 口徑:12.5cm
高:3.5cm 口徑:11.2cm
▲ 2017西泠春拍
南宋·湖田窯羅漢坐像一組二件
說明:兩尊羅漢均為坐姿,皮膚素胎質地,衣服及底座施青白釉,釉色光潤,極具質感。羅漢寬衣大袖,坐姿隨意灑脫,盡顯佛家人物大氣端莊,靜秘安詳的氣質。
高(左):21.1cm
高(右):22.5cm
數量:2
▲ 2017西泠春拍
五代·越窯秘色鸚鵡紋粉盒
說明:粉盒深腹,高圈足外撇,支釘燒,蓋微隆,面平整。蓋面用細線劃花技法裝飾雙鸚鵡紋,兩只鸚鵡首尾相接,回首對望,情態生動,刀法嫻熟,充滿藝術魅力。通體內外施青釉,色澤青綠,為五代越窯秘色瓷之精品佳作。
高:7.4cm 直徑:10cm
▲ 2017西泠春拍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長頸瓶
說明:在將線條和裝飾精簡后,南宋龍泉青瓷充分詮釋了青釉在色彩和質感上的表現力。憑借多次施釉的特殊工藝和先進的龍窯所營造的還原燒造氣氛,南宋龍泉青釉得以創造出層次豐富,厚如堆脂的粉青釉。
瓶敞口、長頸、垂腹,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勻潤。造型簡潔,線條秀麗,充分體現了宋代極簡主義的審美情趣。此種器形是為了迎合上流階層乃至宮廷品味所作當屬無疑,符合部分學者關于龍泉窯在南宋時曾為杭州的宮廷燒造貢器的推斷。
高:20cm
▲ 2017西泠春拍
五代·龍泉窯五管瓶
說明:此五管瓶是龍泉窯早期的精品。蓋作荷葉形,刻畫雙重蓮瓣,雕刻精細,蓋頂以荷葉與花蕾作鈕。瓶盂口,長喇叭形頸。頸肩銜接處裝飾荷花形系,花朵亭亭玉立。肩緣安裝多棱形五管,管下針挑工劃流云紋。上腹部刻仰蓮,刻畫較深,有立體感。胎灰白,施淡青釉,釉層溫潤,造型典雅,紋飾雖繁但整體構造緊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五管瓶,又稱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種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直立的多棱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種制式。龍泉地區自北宋起便燒制多管造型的器皿,有的以為是燭臺,有的以為是花插。其用途尚難斷定,但似為墓葬中做為“谷倉”意涵的用器。關于此瓶的用途,不應簡單地視為實用陳設器,應當是帶有一定佛教意義的隨葬冥器。
高:40cm
▲ 2017西泠春拍
南宋·建窯兔毫斗笠盞
說明:建盞在古時就是極為貴重的。十六世紀,就有日本人來中國高價求購建盞。《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以當時的物價來計算,兔毫盞能換3000匹絹大約相當于200公斤黃金,當然現在拍賣市場的價格也體現了其價值。
盞斗笠形,小圈足、口沿微撇,沿下凹進一周形成優美的S形弧度,器形俊秀。通體施青黑釉,釉中有絲狀黃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兔毫色金黃、分屢清晰。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說的正是這種兔毫盞。圈足刻有標記,應是當時工匠所刻,以示區分。盞內留有長期用茶筅摩擦產生的痕跡,可見這只建盞傳世已久。品相完好,殊為難得。
高:5.8cm 口徑:11.9cm
參閱:《故宮陶瓷圖典》,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