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春拍
徐志摩(1897~1931) 致郭嗣音未刊信札
信箋(新月書店編輯所稿紙) 一通二頁
說明:郭嗣音上款,由其家屬友情提供。郭嗣音為海寧名醫,徐志摩老鄉。據海寧著名藏書樓衍芬草堂主人之后蔣啟霆回憶,郭父郭頌音、徐父徐申如均為海寧宜園茶館的???。
徐志摩此信,是對郭嗣音請托的覆信,極可見徐氏待人的熱誠。想來,當是郭氏意欲在上海有所作為。因之,徐志摩試圖請在上海市政府工作的朋友幫忙,并如郭氏囑咐應付衛生局,還打算請名醫陸仲安作介紹。查陸仲安,安徽徽州人,海上名醫,曾為孫中山、胡適、林紓治病,胡適曾為題《陸仲安秋室研經圖》。
信件使用新月書店編輯所稿紙,表明此信當作于1927至1930年間。該書店由胡適、徐志摩創辦于1927年,聞一多、梁實秋、潘光旦、余上沅、葉公超等均為書店董事,曾出版徐志摩《志摩的詩》、陳夢家《新月詩選》、梁實秋《罵人的藝術》等。其中,徐志摩為書店靈魂人物,出力尤多,以至于徐氏意外去世后,原先風光無限的新月書店即于不久后停業,嗣于二年后盤給商務印書館。
另外,徐志摩寫道“四方多難,乃有瑞征”,亦有利于判斷此信的時間。對于此番下雪,徐志摩認為“我鄉詩翁定然著忙”,請郭氏告知故鄉雅事。對于自身情況,則認為“惟知迎送遠客、奔波執教”,“無善況為鄉人道也”。
27.5×17.5cm×2
▲ 2017西泠春拍
胡適(1891~1962) 致王重民、劉修業夫婦有關《西游記》、《水經注》研究的重要信札一批
信箋 四通十六頁
1945、1946、1948年作
刊載:《新文學史料》,1991年04期。
著錄:1.《胡適文集 7 書信》P185-188,胡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2.《胡適全集 第25卷》P181-184,胡適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胡適精品集14:自由主義》P223-225,胡明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
4.《胡適王重民先生往來書信集》P429,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臺北胡適紀念館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參閱:1.《胡適王重民先生往來書信集》P427、508-512、518、519,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臺北胡適紀念館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
2.《胡適來往書信選》P150,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說明:著名學者王重民、劉修業夫婦上款并題跋。王氏為胡適忘年交、知己,是胡適中年時期聯系最密切的對象,曾促使胡氏重拾《水經注》研究,為其提供大量研究資料;劉修業為同時代學者中研究吳承恩最深入者。
胡適為新文化運動領袖。這批書信為胡氏在市場中所見篇幅最長的信件之一,并緊扣《西游記》、《水經注》研究等重要課題,涉及胡適本人對戴震、盧文弨、王國維、孟森學術研究的評價,以及自陳胡著《白話文學史》的側重所在。信件不惟反映胡適的學術態度,亦是其為人、個性的真切記載。
27×20cm×16
▲ 2017西泠春拍
巴金(1904~2005) 《隨想錄 · 懷念蕭珊》完整最初稿
文稿 八頁
約1978年8月13日作
發表:香港《大公報》,1979年2月2日至5日。
參閱:1. 《巴金隨想錄手稿本第一集:隨想錄》P20-34,巴金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2. 《隨想錄》,巴金著,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3. 《爝火集》,巴金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著錄:《巴金的一個世紀》P411,唐金海、張曉云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年。
說明:《懷念蕭珊》是巴金《隨想錄》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為重要的篇章?!稇涯钍捝骸烽_啟了巴金晚年寫作的新階段,亦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影響深遠。本標的《懷念蕭珊》完整最初稿為市場僅見的巴金重要著作手稿,作于蕭珊逝世六周年。回憶十年浩劫不寒而栗,巴金以樸實而深情的筆觸寫下自己對蕭珊的懷念,但因悲痛難抑,未成即輟筆,終稿于1979年1月16日寫成。
21×15cm×8
▲ 2017西泠春拍
茅盾(1896~1981) 《崇高的使命和莊嚴的呼聲》手稿
文稿 八頁
1958年作
刊載:《世界文學》1959年1月1日。
著錄:1.《塔什干精神萬歲——中國作家論亞非作家會議》P94-98,世界文學社編,作家出版社,1959年。
2.《茅盾全集·第十三卷》P407-411,茅盾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3.《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文庫 茅盾散文(一)》P131-135,賈亭、紀恩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4.《茅盾年譜》P399,萬樹玉編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 1986年。
5.《茅盾年譜》P413,查國華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6.《茅盾年譜 下》P1042,唐金海、劉長鼎主編,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
7.《外國文學論文索引》P14,盧永茂等編,河南師范大學中文系,1979年。
8.《茅盾研究資料集》P395,山東大學中文系文史哲研究所編,山東大學中文系文史哲研究所,1979年。
9.《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 第2卷》P526,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
10. 《茅盾研究資料 下 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 現代卷》P959,孫中田,查國華編著,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年。
11.《茅盾學論稿》P203,李廣德著,香港正之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12.《中國著名文學家論人生》P162,張念宏、曉蓓主編,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
13.《中國新文學大系1949-1976 第20集》P24,丁景唐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出版:1.《凝聚的歷史瞬間——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新華出版社,2009年。
2.《翰墨華章——新中國以來名家書畫文牘集》P96,文物出版社, 2015年。
說明:此為茅盾在參加亞非作家會議后,在《世界文學》上發表的回憶會議的《崇高的使命和莊嚴的呼聲》文稿八頁。文稿經數次數處修改,多數修改意見在《世界文學》刊載此文時被採納。文中引述并支持赫魯曉夫提出“塔什干精神”,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加強亞非民族、作家間的團結與合作,并說明下次大會在開羅舉行,且抱著會有更多的亞非拉民族取得自由和獨立的希冀。
書寫所用稿紙背面為公文,涉及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相關人員名單、及第五次會議周恩來提請的《漢語拼音方案》等,并有鉛筆所書本文稿收錄相關備注。
33.5×18.5cm 25.5×18.5cm×7
▲ 2017西泠春拍
毛岸英(1922~1950) 致楊翊罕見毛筆信
信箋 一通一頁(帶信封一枚)
1948年7月6日作
著錄:楊翊《憶岸英》,載《中國老年報》,1990年8月15日。
說明:上款人楊翊(履冰)原名易鼎銘,是新中國最重要的新聞骨干之一,1948年加入新華社。楊翊亦是中共早期黨員易禮容、許文煊之子,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后與楊翊交往甚密。
毛岸英信札世所罕見,此為目前市場僅見的毛岸英毛筆信札。此信寫作于1948年7月。當年一月,楊翊調隨中共中央在陜北堅持工作的新華總社四大隊工作,而毛岸英剛從山東土改工作團回到延安。兩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再次重逢,此信中流露出毛岸英的熱情洋溢與喜悅。信中提及楊翊之母許文煊,毛岸英自幼失恃,許文煊在延安時對其照顧有加,故毛岸英在信中對許文煊的到訪十分激動。
楊翊后歷任新華社布拉格、開羅、倫敦分社社長等職。
附上款人資料一批。
25×25cm
▲ 2017西泠春拍
毛岸英(1922~1950) 致楊翊有關長沙解放罕見信札
信箋 一通一頁(附信封一枚)
1948年12月6日作
著錄:楊翊《憶岸英》,載《中國老年報》,1990年8月15日。
說明:上款人楊翊(履冰)原名易鼎銘,為中共早期黨員易禮容、許文煊之子,是新中國最重要的新聞骨干之一。楊翊在延安時與毛岸英交往甚密。
此信是市場中僅見的毛岸英鋼筆書信,寫作于1948年7月,提及解放長沙,殊為珍貴。
毛岸英在信中寫道“解放軍打到長沙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為了防止因寫信而給親人帶去傷害,遂勸告思念親人心切的楊翊“索性不寫都好”,即是要寫,也“望謹慎、謹慎、再謹慎”,可見毛岸英真誠、樂觀與認真的人格,極為難得。
信中提及朱執誠(即朱曦光、朱希)為新知書店創辦人之一,1933年慕鄒韜奮先生之名,考進生活書店當練習生。1935年與一眾左翼文化人士共同創辦新知書店,后與生活書店、讀書書店合并為三聯書店。
附上款人資料一批。
25.5×15.5cm(信箋尺寸) 9.5×7.5cm(信封尺寸)
▲ 2017西泠春拍
孫中山(1866~1925) 致焦易堂重要信札冊
紙本 冊頁(十二頁)
1922、1923年作
出版:1.《孫中山與浙江》圖版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在中山先生身邊的日子里》圖版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3.《辛亥革命前后的焦易堂先生》圖版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陜西省咸陽市委員會、武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咸陽報社印刷廠,1992年。
著錄:1.《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P387,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1979年。
2.《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P513、1079、1271,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1979年。
3.《孫中山全集 第六卷》P251、546、623、624、649,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編,中華書局,1985年。
4.《孫中山與浙江》P110-12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在中山先生身邊的日子里》P81-8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6.《孫中山年譜長編》P1505、1523、1538、1599,陳錫祺主編,中華書局,1991年。
7.《辛亥革命前后的焦易堂先生》P131、133-134、137-138、149-15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陜西省咸陽市委員會、武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咸陽報社印刷廠,1992年。
說明:民國最高法院院長焦易堂上款,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為晚年孫中山思想轉型時期重要信札四通,帶實寄封一枚,題跋者、出版著錄級別之高,均為市場僅見,為拍賣市場中所見最重要的孫氏手稿之一。
信札冊由戴季陶題簽,民國政要及名流尤列、于右任、胡漢民、戴季陶、邵元沖、張默君、馬相伯題跋,汪精衛等人執筆,堪稱國寶。眾人均為焦易堂多年同事、好友。
信件作于陳炯明叛變之后、曹錕賄選和改組國民黨之前,正是孫中山醞釀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之時,是研究、了解孫中山晚年一系列決策的關鍵。
信件內容緊扣時任財政總長羅文干被誣一案以及時任眾議院議長吳景濂跋扈一事,鮮明地反映出孫氏身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三民主義理想的堅持,以及處理時事隨機應變的政治技巧,是對孫氏人格和智慧的絕佳體現。
焦易堂為孫中山的重要革命同志,終身致力于孫氏的革命事業,是最終顛覆曹錕政權、1925年迎接孫氏北上的重要功臣。二人又為患難之交,陳炯明叛變時孫、焦二人均在現場,隨后焦氏便奉孫中山命令前往北方活動,以分化北洋勢力、促進北方革命為目的。這批信件即作于焦氏北上之后。
北上后,焦易堂致力于宣傳孫中山思想,集資刊印《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講演稿二十余萬份,散發于北方軍、政、學界。與此同時,焦氏積極在北洋政府國會中參政議政,與吳景濂(曾經的孫中山革命同道)等不良分子作斗爭,避免國會為軍閥所把持、利用。在此期間,北京發生轟動一時的羅文干案,即北洋軍閥內部以曹錕為首的津寶派與以吳佩孚為首的洛吳派之間,以羅氏簽定《奧國借款展期合同》一事為突破口,展開的以倒王寵惠內閣為目的的內斗。凡此,焦氏均切實向孫氏匯報。
孫中山對焦氏的諸多努力頗為嘉許,指示焦氏以宣傳工作為重,且已派張繼北上(尚“因家事滯滬”);對軍閥斗爭則“以去吳景濂之議長及議員中不良分子”為“最低限之讓步”,“庶使國會空氣稍得清明”。
多年后,焦易堂將孫中山書信裝裱成冊,請一眾國民黨元老、學者題字,引起胡漢民、戴季陶關于信件由誰執筆的爭論,從側面反映出國民黨內部胡漢民、蔣介石的權力之爭。在題跋中,戴季陶以業已犧牲的朱執信為執筆人,而胡漢民則以為是汪精衛。其中的差別在于,戴季陶意圖抹煞汪精衛與孫中山的關系及其貢獻,胡漢民則正視汪精衛,援其為助力以抗衡蔣介石。
36.5×25cm(冊頁尺寸)
▲ 2017西泠春拍
蔣介石(1887~1975)親批《孔庸之(孔祥熙)先生事略》文稿 及孔祥熙自用印三方
刊載:《傳記文學》,第53卷第5期,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著錄:1.《從政前之孔祥熙先生》P176,孟天禎著,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
2.《革命人物志 (第五集)》P18-22,黃季陸主編,“中央”文物供應社,1970年。
3.《民國孔庸之先生祥熙年譜》P240-245,郭榮生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說明:孔祥熙上款及舊藏。
此為孔祥熙去世后,蔣介石口述并親筆修改的《孔庸之先生事略》文稿,為國民黨方面對孔氏一生所為蓋棺定論的評價。蔣介石親自書此祭文,并手書“為國盡瘁”挽幛,為孔氏舉辦盛大的追悼會。如此待遇,在蔣而言,可謂絕無僅有。
此文稿系《事略》的定稿本,幾乎與最終出版者完全相同。文稿批改累累,反映出蔣氏在構思、書寫此稿時的種種考慮,尤其是涉及對孔氏辯誣的一段,蔣氏甚至悉數涂去原稿而重新書寫。稿上有墨、紅、藍三種修改痕跡,前二者系蔣親自所為。
三枚印章為喬大壯、壽石工所刻,辛亥革命元老、暨南大學創始人鄭洪年等持贈。
26.5×19cm×19 3.4×3.3×6.5cm×2 2.5×2.5×7cm
▲ 2017西泠春拍
郭沫若(1892~1978) 《紅旗歌謠》批改文稿
紙本 冊頁(十二頁)
約1959年作
出版:《翰墨華章 新中國以來名家書畫文牘集》P86,翰墨華章大展組委會編,文物出版社,2015年。
說明:歐陽中石題簽。
此為郭沫若親筆批改《紅旗歌謠》注釋及相關信札文稿一冊,批校累累,有大量增刪和修改,是郭氏博學多識及建國后出版風氣的重要反映,可管窺領袖和政治號召對詩歌的巨大影響。其中諸多批閱均涉及郭氏所擅長的上古文學領域,并談及其重要著作《虎符》、《蔡文姬》、《駱駝集》的外文出版問題。
《紅旗歌謠》為周揚、郭沫若響應毛澤東號召而編選的民歌集,意在倡導新民歌,所收均為大躍進中涌現出來的新歌謠,是新中國詩歌中具有典型性的詩歌集。
38×29cm(冊頁尺寸)
▲ 2017西泠春拍
張瀾(1872~1955)、沈鈞儒(1875~1963)、吳晗(1909~1969)、葉圣陶(1894~1988)、茅盾(1896~1981)等 光明日報社輯《名人簽名和題詞》冊
紙本 冊頁(約一百八十六頁)
1951年作
出版:沈鈞儒題辭,載《翰墨華章 新中國以來名家書畫文牘集》P54,翰墨華章大展組委會編,文物出版社,2015年。
刊載:張瀾題辭,載《光明日報》,1950年7月15日第2版。
著錄:1.張瀾題辭,載《張瀾年譜》P413,謝增壽著,群言出版社,2013年。
2.張瀾題辭,載《張瀾文集 下》P507,謝增壽、何尊沛、張廣華編,群言出版社,2014年。
說明:此為光明日報社輯存《名人簽名和題詞》一冊,多達近二百頁,涵蓋建國初期政治、文化界二百余位重要人物簽名(部分為勾摹和印刷),異常難得。這批簽名當為該社集中一段時間、前后數次收集而成,甚而包括時任國家副主席、民盟主席張瀾在《光明日報》《民盟殉難先烈特刊》上發表的題辭,以及時任民盟副主席沈鈞儒各一幀。其中部分簽名非常罕見。
具體簽名包括張瀾、沈鈞儒、林伯渠、吳晗及其夫人王麥初、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郭沫若、葉圣陶、史良、千家駒、李濟深、邵力子、章伯鈞、羅隆基、譚平山、楚圖南、齊燕銘、胡愈之、侯德榜、張奚若、翦伯贊、陳叔通、常任俠、蔡廷鍇、潘光旦、歐陽予倩、李錫九、王新元、王一鳴、王葆真、方菁、王雨亭、孔綬蘅、丘哲、丘文山、丘仰飛、白楊、包達三、朱學范、呂集義、李文宜、李子健、李何林、李伯球、李燭塵、李國鈞、李象九、沈志遠、沈在璣、沈子槎、吳大琨、辛志超、宋云彬、狄超白、周新民、周蒼柏、官文森、柯靈、施覆亮、張云川、許德珩、許寶骙、聞家駟、毛澤東、朱德、陳毅、劉伯承、宋慶齡、鄧穎超、何香凝、陳伯達、饒漱石、張元濟、錢學森、王紹鏊、王一帆、天寶、司徒美堂、巨贊、朱早觀、朱蘊山、白壽彝、李木庵、李書城、李俠公、李任仁、吳玉章、吳藻溪、林礪儒、張曙時等。
23.5×18.5cm(冊頁尺寸)
▲ 2017西泠春拍
柳亞子(1887~1958) 有關南社、秋瑾以及社會主義等早年重要手稿一批1923、1924年作
刊載:《新黎里》,1923年12月1日。
著錄:1.《南社叢刻》第二十二集,民國十二(1923)年。
2.《徐自華詩文集》P235,郭延禮編,中華書局,1990年。
3.《磨劍室文錄 上》P742-749,柳亞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徐自華集》P233-234,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說明:秋瑾知己徐自華、諸福坤弟子沈廷鐘等上款。
柳亞子為南社發起人及社長,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均為先行者。這批柳氏文稿集中創作于1923、1924年間,圍繞社會主義、秋瑾、南社、社會改良等五四時期重要主題,諸手稿幾乎均即時出版,有諸多刊載、著錄,完整保存至今,殊為不易。
尺寸不一
▲ 2017西泠春拍
蔡元培(1867~1940) 中央研究院時期重要信稿底本一批
信箋 約一百頁
1931、1932年作
著錄:《蔡元培全集 第六卷》P5-6、10-11、13、17-18、21、26、30-38、40、41、44-47、51、52、73、100-102、104-109、116、117、144、145、147-150、164-166,高平叔編,中華書局,1988年。
說明:此為蔡元培1931、1932年間,任職中央研究院院長期間,信札及信稿一批,為市場所見數量最大、最重要的蔡元培文獻。文獻使用中央研究院稿紙,多達一百余頁,幾乎每通均有蔡氏簽字,并有大量親筆批注。同時,其中一通為蔡元培通篇親筆。
信件上款包括陳布雷、顧維鈞、葉恭綽、于右任、劉海粟、林森、蔣夢麟、俞大維、宋子文、孔祥熙、張群、張難先、吳敬恒、張靜江、王寵惠、王伯群、王世杰、邵裴子、陳其采、朱家驊、羅家倫、葉楚傖、邵元沖、王云五、張道藩、何思源、李登輝、袁同禮等民國時期最杰出的政客、文化界人士,關于林風眠、劉開渠、熊十力、王濟遠巴黎個展、中國公學學潮等人等事,可從中管窺這批文獻價值之一斑。
這批書信部分完整收錄于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六卷,而大部分信札從未刊布,對研究蔡元培及當時政界、文化界無疑有重大意義。
從文獻判斷,蔡元培的書信當有三個本子:其一為草稿,二為發出的定稿,三為謄清后的留存稿。《蔡元培全集》的編撰在很大程度上即依賴于后兩者,而眼前的文獻當系最初的草創稿。
此稿本當系蔡氏秘書所擬,經蔡元培過目、批閱并簽上“蔡”后,方可發出并留底。至于哪些信件可發或當留底,均取決于蔡氏在這份草稿上的意見,如“復”、“抄”、“不抄”等。
A3×100(約) A4
▲ 2017西泠春拍
傅斯年(1896~1950)等 致李盛鐸有關發掘安陽殷墟、搶救大內檔案等信札一批信箋 三十二通約八十頁
說明:清末著名政治家、藏書家李盛鐸上款。
本標的計有傅斯年、鄒維良、夏芳津、陸道頤、吳成熙、周承芳、劉道椿、蔣中覺、何剛德、譚振、施肇英、黃元植、陳秉鈞、洪鑄、歐陽均、徐德鶴、曹鼎、吳熙恩等三十二通約八十頁。作信者多為李盛鐸之同僚、弟子、姻親。此批信札時間跨越清末到民國十八(1929)年。
傅斯年致李盛鐸信札作于1929年,是罕見的早年親筆信,涉及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四大發現之二的安陽殷墟挖掘和大內檔案,且傅、李二位皆為重要當事人,其珍貴顯而易見。安陽殷墟發掘是傅斯年主持史語所的第一成就,而搶救大內檔案更離不開傅斯年的奔走努力,以及陳寅恪的協商和李盛鐸的成全。
▲ 2017西泠春拍
沈尹默(1883~1971)夫婦 致褚保三夫婦重要家信、詩稿、潤格等一批
約1955、1962年作出版:《尹默二十年祭》附件一、附件二插圖,吳耀輝、盧之章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說明:褚保三、徐祖慧夫婦上款。褚保三為沈尹默夫人褚保權三弟。沈氏夫婦沒有子嗣,即以褚保三兒子褚家立為后。
此為沈尹默、褚保權夫婦信札、詩稿及潤例五紙,因褚保權六十壽辰及海外傳言沈氏過世而作,反映出沈氏當時多受國家關照、心情舒朗的景狀。信箋并關乎沈鈞儒、內山完造等。同時,沈氏亦有勸褚保三夫婦回國之意。
這批信箋與詩稿后來部分出版于《尹默二十年祭》一書。
寫信時,沈尹默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委,曾得毛澤東鼓勵,發表《給海外僑胞公開信》并作詩向中央獻禮,正是飽受國恩之際。
50×28cm 46×28cm 32×22cm 26.5×19cm 25×1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