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砂制作器物始于宋代,紫砂器物屬陶器范疇,故有紫砂陶一說。在品種繁多的紫砂器物之中,以紫砂所制之茶壺最具特點與代表性:貯茶不變色,沏茶不奪香,盛暑不易餿,沸水注入不爆裂,耐熱保溫不炙手,被譽為“世間茶具之首”。紫砂壺的妙處不僅在于它能夠使茶保持香儼清醇,還因為它具有天然的泥土味道,雋永的書香氣息以及樸實無華的美感,因此無論是把玩還是用來品茗,皆是尚佳之選。
清嘉道·楊彭年制瞿子冶刻紫泥圓壺
款識:彭年(把款);石壺山人(刻款)
7.5×15.8cm
紫砂壺除了本身的制作工藝之外,有的還囊括了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無怪乎文人雅士對其寶愛有加。明代徐渭在《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中寫道:“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松風灺一燈。合向吳儂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載時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此處的眉公便是明朝大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文人雅士好品茗,喜紫砂,從古至今,不曾間斷。至清中期,溧陽縣令,著名書畫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延續前人之風,與紫砂藝人合作制壺,創“曼生十八式”,被后人傳為佳話。
《耕硯田筆記》中曾記載“乾隆時期制壺多用模銜造,其法簡易,大彬手捏遺法已少傳人。彭年善制砂壺,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制成,自有天然風致。”陳曼生之所以在眾多的紫砂藝人中獨選楊彭年合作,便是看中他手工捏制砂壺的技藝,他曾說 :“楊君彭年,制壺得龔時遺法(即手工捏制砂壺的傳統工藝)。”這一點,從傳世“彭年壺”的精美制工與獨特韻味中便可得到驗證。曼生之后,彭年還先后與喬重禧、蔡錫恭、朱堅等文人合作,這些文人都精通書畫鑒賞;為他們制壺并得到認可說明彭年亦非等閑之輩。在長期與文人合作交往的過程中,楊彭年學以致用,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史知識及書畫功底,其作品的型、神、韻更是日趨完善。
此壺便是楊彭年與文人合作的一件佳器,由石壺山人刻,通體鎸刻梅花圖案,刀鋒蒼勁有力,裝飾效果極佳。石壺山人即書畫家、陶藝家瞿應紹。瞿應紹,字子冶,初號月壺,又號瞿甫,石壺山人,老冶,陛春等,因其好制砂壺,因此又自號壺公。室名“毓秀堂”。海上名士,道光間貢生,官玉環同知。其人詩文甚佳,擅篆刻,善繪畫,師宗惲南田。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越三十年上海瞿子冶(應紹),欲燒砂壺,請鄧符生主陽羨監造。子冶善蘭竹,有詩、書、畫三絕之稱。符生則善隸篆,所制雖不逮‘曼壺’,然留傳不多,市忠亦以之居奇云。”子冶一生制壺不少,晚年創月壺,人稱“瞿壺”。上海開埠后,日人搜求瞿壺,攜至日本,一壺可售數十銀元。而其所題刻茗壺亦為藏家所珍。此器由楊彭年制,瞿子冶刻繪,可謂聚二美于一身,稱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茗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