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都是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書寫工具來完成的,這些中國特色的書寫工具可以說是承載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而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自唐以來,端、歙、洮、澄四大硯種問世,硯材、硯質、硯形更加豐富多彩,從最開始只注重實用價值到更注重賞玩、收藏鑒賞價值的藝術品。發展至乾隆時,因皇帝本人對書畫金石及文房雅玩的愛好,硯作為文房重器亦成為一個自上而下的觀賞、把玩、收藏的熱門。
清初承康、雍二帝與民休息之策,至乾隆時已是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文化多樣的盛世氣象。乾隆雅好書畫,酷愛文物,精于鑒賞。王公大臣更是投其所好,極力搜羅貢獻,珍寶文玩從四面八方源源涌入清宮,使皇宮成了極其富有的文物珍玩的收藏地。成書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西清硯譜》便是一部記載皇家收藏的硯史著錄,所錄各類硯計有二百四十方,對硯石的正面、背面、材質、形制都進行了詳盡的敘述。這造就了硯臺制作的輝煌時代,“硯式上承歷代,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取材廣泛為歷代之最;雕工手法精湛、硯臺雕刻精細繁縟為歷代所不及;傳世品之多亦為歷代所不能比肩。”清代初期的硯臺繼承了明末的士林遺風,有儒雅之氣,到了乾隆時期,清代制硯最為鼎盛的時代來臨了。一方面,不斷創造新的樣式,造型奇巧,無所不有。另一方面,仿古覓舊,善于仿制歷代優秀硯臺,制造出不少仿制精品,多有仿三代鼎彝者,其佳者幾可亂真。
清乾隆·御銘仿青銅器端硯
13.2×12.8×6.8cm
此方仿青銅器石渠端硯便是其中仿制的精品之一。硯以端石仿青銅器,方正厚重,似斗形。口沿飾回紋,硯側以云雷紋鋪地,浮雕獸面銜環鋪首,鋪首兩側為夔紋。硯體仿古銅器銹色,斑駁古樸。鋪首嵌銅環,質感十足。器底三層階狀凹下,中刻“宜子孫”二行三字篆書款,環以楷書刻銘“石渠唐硯貯西清,趙宋端溪此仿成。雖曰文房聚所好,卻因題句輒慚生”。此硯除硯堂為端石本色外,遍體敷飾仿古銅器的鐵褐色及銅綠色銹斑,古色古香,細潤而堅。其設計制作風格集中體現了富麗繁縟的皇家宮廷富貴氣度和精巧雅致的文人氣息。
乾隆朝,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其工藝制作水平遠遠超過前代。硯本為讀書寫字之用具,實用性自然是其最主要的方面。然而,隨著制作工藝的發展和皇家的需求,其觀賞性越來越多地被重視起來,在清乾隆時達到了頂峰,有些也漸漸成為純粹的觀賞品。同時,濃郁的尚古之風也成為一時主流。僅《西清硯譜》所著錄的乾隆仿古硯就多達二十五種之多,樣式涵蓋了磚硯、菱鏡硯、瓦硯、澄泥硯以及石渠、風字、八棱等等。
這批宮廷所仿,往往在制作過程中匯集了最好的能工良匠,不惜工本,以期達到皇家的需求,可說是濃郁的書生文人氣息與精美典雅的皇家富貴的最佳結合。時過境遷,如同王謝堂前燕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般,舊時的宮廷制作如今也登上了拍賣圖錄,為藏家所追捧。當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