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以為信也,所以驗身份,定真?zhèn)我病S绕淙缥娜四椭?,十分注重印章之使用,對于篆刻藝術(shù)上的追求同樣付與極大地傾注。大批有多方面修養(yǎng)的文人雅士加入到治印的行列中,極大促進篆刻藝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不僅如此,延請篆刻名手為己治印,相互交流、刻贈印章已常出現(xiàn)在文人的藝術(shù)生活中。作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己任的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特推出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自用印及藏印二十五方,以饗廣大藏家。
楊守敬一生埋頭學問,著作等身,尤其是在金石、輿地和版本目錄等方面有著精深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楊氏從早年起便熱衷于金石碑帖,同治二年(1863),楊守敬進京參加會試,開始了接觸并搜求金石碑版。同治八年(1869),楊氏于武昌購得劉青園死后散出的金石文字七千馀種,從而奠定了其一生金石收藏的基礎(chǔ)。而其一生共著述金石著作近三十種,大致可分為文字和圖錄兩大部份。文字部份涵蓋了金石目錄、題跋和書法理論及地方金石等方面;圖錄部份包括了碑拓、印章和錢幣等項,更采用照相縮印、雙鉤摹刻和仿刻今印等形式來刻印推廣。楊氏一生視金石為重要學術(shù)內(nèi)容,不僅注重金石文字的著錄,更善于以史證金石,或以金石證史的互證。主張“金石文字,以考證文字為上,玩其書法次之”,通過金石考訂文字、歷史和典籍,闡發(fā)史論,奠定了其在金石學史中的崇高地位。此次收錄的“星吾所藏金石文字”、“星吾金石文字”、“星吾審定古瓦”、“激素飛清閣藏碑記”和“非清閣”等五方印正是楊守敬一生金石收藏的極好見證。
另一枚“楊星吾東瀛所得秘籍”亦同樣引人注目,這是楊守敬一生對于版本目錄研究和所取得成就的標志物。光緒六年(1880)四月,楊守敬在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的邀請下,攜眷渡海至日本充當隨員。其關(guān)于目錄版本之研究也正始于他的日本訪書。在赴日本之前,接受傳統(tǒng)式中國教育的楊守敬已對目錄版本之學頗有興趣,亦早就想重寫一部《書目答問》來反映中國學術(shù)的源流,只是并未展開深入研究。楊守敬發(fā)現(xiàn)日本書店中有成捆的漢文古籍賤價待售, 其中不乏珍本秘籍。于是便傾囊購買,逐漸交往了日本的大藏書家并擬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這些工作得到了新任大使黎庶昌的支持,決意輯刻《古逸叢書》, 并委托楊守敬全力董理其事。在日本四年間,刻成《古逸叢書》二十六種,購得隋唐逸書百余篋。楊氏所撰《日本訪書志》二十卷、《歷代經(jīng)籍存佚考》、《古詩存目錄》等,皆辯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為學術(shù)界有數(shù)之書”。好書自然需要好的藏書印,惟有出自名家之手的藏書章才能配得上如此珍貴的古籍珍寶,而治此印者正是大家徐三庚。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號井罍山民,又號袖海,浙江上虞人。篆刻初學陳鴻壽、趙之琛,四十歲后參以漢篆、漢印結(jié)體,頗見功力,風格飄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據(jù)邊款知此印刻于丁亥十月,即楊守敬從日本歸國三年后的光緒十三年(1887),體現(xiàn)的是藝術(shù)與藏書的高度之融合,呈相互拔高之態(tài)。
除了其他幾枚自用印以外,目標中還特別收錄了三枚楊氏收藏閑章:“不騎塞北將軍馬,且把南溪種樹書”、“鬧紅一舸”、“傳語平安”。皆古雅精致,內(nèi)中蘊涵豐富之典故。這些都是楊氏作為一位具備多方面學術(shù)修養(yǎng),擁有高度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具體表現(xiàn),彌足珍貴。
書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睏钍弦云湟簧畬W術(shù)光芒,在今日仍燦爛明亮。所具備和表現(xiàn)出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又傾倒多少后人。此次的二十五枚印,正以濃縮了楊氏一生,雖不言,豈無接踵而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