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陸鏡清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從 2005 年初成立股份制公司,至今 2 年有余,已成為中國藝術品南方市場的重鎮, 2006 年底,中國藝術市場選出年度“五大非凡拍賣行”,西泠印社拍賣公司與香港佳士得、臺灣羅芙奧等資深拍賣行并列其中,業界譽為“北有嘉德 南有西泠”。公司總經理陸鏡清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的夢想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把中國南方的藝術品市場中心移到杭州來,未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將邁入國際化,中國傳統文化精品將更具價值。”
1979 年就開始從事收藏,歷經近 30 年藝術品市場浸淫的陸鏡清,擁有廣泛的人脈和精銳的經營思維。北京的榮寶齋杭州分店就由他經營、上海的朵云軒拍賣公司也曾找他任總經理,而生于杭州的他最終選擇了自小伴他成長的“中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我們走在大路上”
西泠印社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學術團體,自 1904 年創立以來,迄今已經有 100 多年歷史。其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奠定了在中國金石篆刻乃至文化界“天下第一名社”的地位。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等都擔任過社長,光藏品就逾萬件。“這種積累是你用錢無法買到的,我對西泠印社有深厚感情。”
正是懷著這份特殊的感情,陸鏡清收獲了兩次最為得意的拍賣。 2005 年西泠印社首次杭州開槌。五個專場 1200 件拍品創下近 2 億元的成交額。拍品之精,讓投資者和藏家興奮;成交額之高,讓同行側目。來自北京的劉新惠稱,打破了全世界藝術品拍賣首場拍賣不超過 1 億元的“玉律”,超過 1200 人的到場人數更是中國人氣最旺的拍賣會。 2006 年年底藝術品市場處下滑態勢,西泠拍賣仍以平均成交率 86% 名列前茅,震動國際買家的印章專場,更是達到了近乎 100% 的成交率,“那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成績證明我們發展方向是對的”,陸鏡清睿智地笑了笑。
對此,西泠拍賣的出版部主任胡西林一言點破:“真乃居先,誠為業本是我們事業的核心,我們走在大路上。”
“這條大路會越走越廣闊,我們的拍品一次比一次好,藏家信任我們,買家愿意找我們,此次 7 月春拍的古代書畫專場又是一場精品盛餐。我們走的是正路,‘真乃居先’引領著這個市場發展。”陸鏡清說。
接二連三的成功拍賣,杭州終于可與北京、上海平起平坐,形成了藝術品拍賣市場三足鼎立之勢。其實杭州已排在上海前面,公司成立兩年來,已連續三次刷新長江以南拍賣的最高紀錄。
獲國際同行青睞
放眼國際天地寬,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終將擁有一席之地。陸鏡清表示,國外藝術市場年成交額達 2000 億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僅為 200 億人民幣,市場空間很大。融入國際拍賣市場是西泠拍賣的既定方針,我們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中國藝術品。目前西泠的許多拍品來自新加坡、臺灣、香港、美國,已占 20% 。“我們最初才不到 1% ,去年的印章專場 50% 來自境外,此次春拍的硯臺更是 60% 來自海外。在海外,許多國際頂級藏家熱情接待我們,‘西泠拍賣’得到了國際認可。”
中國藝術品市場要邁入國際,關鍵在人才,與國際一流拍賣行最大差異也在于拍賣行本身的質素。人才的國際化是我們所企求的。只有把自身做好,才能在同一平臺上與這些國際一流大行對話。陸鏡清坦言,這 2 年與國際公司多有交流,學到了許多新東西,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青睞。
藝術品市場邁入成熟期
陸鏡清認為從 1993 年新中國有拍賣以來至 2005 年,是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第一階段,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入了一個調整期。“真者愈真,醇者愈醇,傳統文化的價值逐漸在現代社會中彰顯魅力,市場日益走向成熟。如古代之書畫市場就不斷上漲,硯臺也比過去價格高許多。反之,當代、近現代一些不太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雖經炒做,但歲月‘流金’,有的竟跌了 100 至 200% 。”
中國藝術品市場如今進入一個質量時代。陸鏡清敏銳地發現,如今拍品數量明顯減少,藝術含量明顯提高,門類擴大,圖錄質量、服務理念也相應提升。“我們日益努力的不僅僅是為了拍賣,其實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傳播。拍賣前我們精心編撰圖錄,每一場拍賣都花費 200 多萬元印制 8000 套圖錄,為的就是與買家作藝術的心靈對話。”
近現代大師與古代大師作品拍得最好,折射了時代審美進步。陸鏡清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在“文革”后有一個斷層,一種浮躁漂流于社會。藝術品市場已顯現出新一代收藏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復興。“西泠拍賣將繼續為此作出不懈努力,引領藝術市場,捍衛中國傳統文化。‘不薄今人厚古人’是西泠拍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