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春拍的收尾一戰,西泠印社推出了首個硯臺專場,并于周末在上海希爾頓大酒店預展。盡管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風起云涌,極為火爆,但是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一直比較“冷清”,很少有機會登上拍賣的“殿堂”。這次西泠推出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首個“名硯專場”,將有118方各式名硯齊聚一堂,其中20方更是歷代名硯精選。“西泠素以印章雜項著稱,可謂中國文房史上的鼻祖,他們進行名硯拍賣應是有標桿作用的。”一名收藏界資深人士說道。并且他指出,從來硯臺一直是收藏界的冷門,也沒有人對它進行過炒作,“從目前的價格來看極具升值潛力。”
硯臺的歷史十分悠久。通常說法是在戰國出現了較為規整的文書工具以后才產生硯臺的。硯臺被普遍使用是秦漢時期的事,至東漢魏晉基本趨于定型。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硯臺由純粹的實用書寫工具而被逐步文人化、藝術化,成為文房四寶中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悠悠數千年,硯臺蔚然而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美不勝收。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硯臺在藝術品市場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沒有一位書畫家可以不在硯上濡毫而繪出傳世杰作,古老的硯臺見證了數千年文明傳承,一部硯史記載的正是華夏文化的輝煌。但是,盡管歷史長河硯臺遺珍無數,也盡管硯臺的文化含量和經濟價值都不言而喻,放眼海內外藝術品拍賣史,迄今為止,還沒有誰為硯臺做過一場專門的拍賣。
1992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出現一方17世紀出品后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的端硯,經眾多買家競爭,最終以38.5萬港元落槌。時隔多年,水漲船高,如今的好硯臺也早已不是這個價了。
此次硯臺專場中,一方九龍祥云規矩端硯,估價就在25萬至35萬元。這方硯臺,寓方于圓,取天地之意,通體工刻龍紋,四側雙龍戲珠兩兩相對,足底刻篆書“雍正年制”。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此雕刻應該來自皇家收藏或使用,而且從材質、雕刻和造型品相三個方面來評價,這方硯臺也是上乘之作。據悉,目前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我國古代硯臺拍賣價較高的多以端硯創造,而一般來說,方形、圓形的硯臺也要比不規則的硯臺價格貴得多。
此外,吳昌碩、鐵保、翁大年銘端溪合同硯,“揚州八怪”之一金冬心銘伴陋室端硯也非常出挑。由于明清以后,文人對于硯臺石質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來的硯臺價格也就越來越高。
西泠印社與硯臺就像西泠印社與印章一樣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本次西泠拍賣征集到的118方各式硯臺,都是歷代大家、名家曾經使用或收藏過的。如吳昌碩、鐵保、翁大年銘端溪合同硯,“長生無極”漢瓦硯,九龍祥云規矩端硯,伊秉緩等銘大西洞端硯,金農銘伴陋室端硯,吳湖帆、潘靜淑銘大西洞端硯等,可謂件件有來歷,方方有故事。以吳湖帆、潘靜淑銘大西洞端硯為例,此為吳湖帆、潘靜淑夫婦當年用硯。吳潘夫婦相敬如賓、恩愛有加,在當年海上畫壇是出了名的,但是兩人合銘的硯臺(包括其他文房用品)還是第一次看見。硯銘刻于1939年春天,3個月后,潘靜淑因患闌尾炎延誤診治而病故,這方硯臺及其銘文成了吳潘夫婦恩愛一生的永遠見證。
硯臺把玩,在于雅趣。有雅趣者甚至拿磚瓦來做硯臺,當然,這可不是普通的磚瓦,而是漢磚、漢瓦。此次專場中,一方“西漢·長生無極筒瓦硯”和“延熹四年漢磚硯”就是另類。“西漢·長生無極筒瓦硯”直徑17厘米,當面正中有一乳釘,外圍兩周弦紋夾一周連珠紋,上刻仿古琴形硯,線條流暢、紋飾樸雅。當年有學者觀賞此硯,認為這是文字飾,但未能識讀。雖然,漢硯從制作精巧到人文背景不及明清,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它仍然具有一定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