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241
日本醍醐寺、石井光雄積翠軒舊藏“能仁寺大藏”《宗鏡錄卷第八十》
(宋)永明延壽 集
北宋大觀二年(1108)福州等覺禪院刻本
1函 1冊 85折 藏經紙
說明:《大藏經》中首次收錄,《宗鏡錄》存世可見最早傳本及刻本。
上鈐“能仁禪寺大藏”墨印,知為南宋“五山十剎”之首臨安徑山寺(今杭州徑山寺)舊藏,較同時期入藏福州鼓山涌泉寺“鼓山大藏”更為珍罕。
著錄 :石井光雄,《石井積翠軒善本書目》P209,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日本昭和十七年。
開本 :29×11.4cm
RMB: 1,500,000-2,500,000
但用此心 照見宋韻
新發現“能仁禪寺大藏”本北宋版《宗鏡錄卷第八十》
“華夏民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無論是汝窯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還是“瀟湘水云”繞梁三日的泛音;亦或是“馬一角夏半邊”的留白,都在試圖向后世描述兩宋這片歷史文化高地曾經擁有的輝煌。和大唐直抒胸臆的敘事手法不同,宋一代更擅長情景交融,欲語還休。究其根源,是物質文明的發展,伴隨著精神內核的并舉,迸發出了新的靈光。它們來源于生活,超脫生活,最后又融入生活,從而蛻化出那個群星熠熠的黃金時代。
本次西泠2023秋拍有幸征得北宋大觀二年(1108)刻崇寧藏本《宗鏡錄卷第八十》(此后簡稱《西泠本》),迭經杭州能仁禪寺(今徑山寺)、日本京都醍醐寺、石井光雄積翠軒文庫舊藏。希冀以宋刻為切入點,借佛法之一隅,瞭望兩宋風華背后的精神砥柱。
《宗鏡錄卷第八十》,經折裝,首尾全。磁青書衣,開本高29厘米,寬11.4厘米,上下單欄,無行界,上下欄距為24.5厘米左右,共15紙,每紙6折,每折6行,每行17字,每版6至7行經文間還有小字注文一行,標明千字文函號“策”、卷次、紙次及刻工名“陳孟”。末板刊“十五帋尾”。尾鈐“福州東禪經生林受印造”長方形墨印。
開篇卷首有題記:“福州等覺禪院住持傳法廣慧大師達杲收印經板頭錢,恭為今上皇帝祝延圣壽,闔郡官僚同資祿位,雕造《宗鏡錄》一部,計一十函,時大觀二年(1108)七月日謹題。”后為首題:“宗鏡錄卷第八十”,次行題著譯者:“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我們知道,宋版崇寧藏國內已無全藏,大部分收藏于日本,國內崇寧藏亦多由日本傳回。即便如此,國內公私所藏崇寧藏數量無多,故極爲收藏界所重。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所藏部分宋版佛經乃是宋代古寺舊藏,其中最知名的是福州涌泉寺的“鼓山大藏”,公私所藏僅數十部,每出必得善價。而西泠本卻是另一部極罕見的、尚未被深度認知的“能仁禪寺大藏”,學者考證此爲杭州宋代名剎徑山寺之舊藏,屬于宋代刷印、宋代古寺舊藏的珍貴遺存。“能仁禪寺大藏”與“鼓山大藏”可謂宋代古寺舊藏之雙璧,海內僅存二部,故而更為珍稀。
—— 以心為宗 天下大同 ——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燈火綿延。從“無父無君”到“與環境互相方圓鑿枘”,至北宋初年,教義已由向內融合引申至向外闡發之勢。宗派林立之下,各有所旨,然本土化進程演進的過程中,也萌發了一些歸真返璞的思想。《宗鏡錄》,便誕生于這一時期。
《宋高僧傳》卷二十八
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徑山寂照庵刻本
五代宋永明延壽法師因感“一代時教,流傳本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法性、法相、唯識三宗,又復互相矛盾。”故邀各宗長老,舉諸經要義,求同存異,提出“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的觀點,著成此書,故名之為《宗鏡》,是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著作。
這種“以心為宗”的思想與儒家《大學》中“治心”一說似有相通之處,所以在當時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社會中,就有人提出過“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儒釋雖不同,畢竟只是一理”的說法。雖然遭到了此后朱熹的逐一辯駁,但回看早期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等大家都與佛教結緣甚深。“儒釋道”三家會通共生,相資互用,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更對后期“理學”興盛影響深遠。
永明延壽禪師
為凈土宗六祖,亦為法眼宗三祖。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定,有鳥類尺鸚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或非理相干,顏貌不動。誦《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蓄,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杭州凈慈寺永明塔院牌坊舊影
在《西泠本》中就可觀永明延壽法師取《六祖壇經》《大智度論》《大涅槃經》《佛地經論》等諸經中言“心”之說,強調“心”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六祖云:思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 慈悲化為菩薩,乃至皆是自性變化。”
——《六祖壇經》
“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
——《大智度論》
永明延壽大師作為凈土宗六代祖師、法眼宗三代祖師,不僅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也對當時杭城建設貢獻斐然。北宋建隆元年(960)受忠懿王之請重建靈隱寺,有“靈隱中興之祖”美譽;建隆二年(961)入主永明寺,也就是現在西湖南岸的凈慈寺,擔任首任住持,《宗鏡錄》即成書于其駐錫凈慈之時。開寶三年(970)奉詔建六和塔,鎮守錢塘。此后吳越王“善事中國”“保境安民”納土歸宋,亦參考了大師臨終遺囑。
—— 首次入藏 宋刻流芳 ——
《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記載《崇寧藏》:“自北宋元豐三年(1080)以前始刊天字函《大般若經》至政和二年(1112)刊竣勿字函(564)《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歷時三十余年。(南宋有補刻、續刻及修補)”前后刷印歷史亦長達二百年之久,然而存世至今,據李際寧先生統計,國內僅百余本零冊,市場可流通者更稀若星鳳。
《崇寧藏》,作為我國第一部私刻版大藏經,因刊板于福州東禪等覺寺(原址于福州晉安區境內,今已不存),又名《東禪等覺院本》。崇寧二年(1103)冬,禮部員外郎大藏經都勸首陳暘上奏朝廷,宋徽宗敕賜“崇寧萬壽大藏經”,此部大藏由此從私刻變為準官版,這種性質的轉變為歷代大藏中獨有。
序言
“學者罕遇其本,元祐六年(1091)夏游東都法云道場,始見錢塘新本,尤為精詳,乃吳人徐思恭請法涌禪師,同永樂法真二三耆宿,徧取諸錄,用三乘典籍圣賢教語,校讀成就,以廣流布,其益甚博。”
這部成書于建隆二年(961)的《宗鏡錄》,初為“吳越忠懿王室□之,秘于教藏。至元豐(1078—1085)中,皇弟魏端獻王鏤板分施,名藍四方。”首次出現于大藏之中即此北宋大觀二年(1108)《崇寧藏本》,也是目前此典籍存世所見最早傳本及刻本。
據北宋左朝請郎尚書禮部員外郎護軍楊杰所撰《宗鑒錄序》可知,此《崇寧藏》所取底本為其吳人徐思恭請法涌禪師,同永樂、法真等高僧遍取諸錄,用三乘典籍校錄而成的錢塘新本,且距成書僅百余年,珍善可見一斑。
《西泠本》與日本宮內廳藏毗盧藏《宗鏡錄卷八十》經首對比圖
以《西泠本》比對后期同為福州刻本的毗盧藏《宗鏡錄卷八十》,可發現無論是經文、行款、版式、字體,二者都極為相似,比起翻刻,更有影刻之意,則崇寧藏本實爲毗盧藏本之祖本,彌足珍貴。
日本宮內廳藏毗盧藏《宗鏡錄卷二十三》與
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崇寧藏《宗鏡錄卷第二十三》對比圖
這一點,也是我們在《福州藏》判定上尤其要注意的。以《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中著錄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崇寧藏《宗鏡錄卷第二十三》為例,行格、版式、字體均與《崇寧藏》相似,但考其中“郭正”“程亨”等刻工名,實為后期《毗盧藏本》(與宮內廳毗盧藏本《宗鏡錄》卷二十三同版)。
西泠本印工、刻工圖
比刻工名更為稀缺的是此《西泠本》同時還記錄了印工信息,本卷尾鈐“福州東禪經生林受印造”長方形墨印(尺寸:3.8×1.5cm)。據張秀民先生《中國印刷史》記載:“宋刻工雖多,而印工可考者不過二十二人。”此印記不僅明確了印工名氏,還確認了其“經生”的社會身份,對研究《崇寧藏》刊印細節多有助益。
—— 名剎舊藏 千燈互照 ——
從臨安凈慈寺到福州東禪等覺寺,作為佛教教義的承載,雕印完畢后,這卷經典也開啟了屬于它的使命之旅。經卷內首、尾兩處還鈐有“能仁禪寺大藏”長方形陽文墨印(尺寸:7.2×1.5cm),知為宋時臨安能仁禪寺(今杭州徑山寺)舊藏。
北宋臨安地區,依托吳越深厚的文化積淀,香火鼎盛依舊。宋室南渡后又創“五山十剎”之制,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江南禪寺群體中的中心地位。位于余杭的徑山寺即為當時“五山十剎”之首,號稱“東南第一禪院”。“宋四家”中的蘇軾和蔡襄都有登臨徑山的記載。
南宋五山十剎分布圖
“大凡言之,天鄰地絕,山回物靜,在處神巧,舉可人意。雖窮冬闃寂,未睹夫春葩之榮,薰風之清,秋氣之明,然取予者猶在也。既歸,無幾何,而曩所歷者重鉤復結,無一見焉。追而言之,若覺而言夢,使人悄愴而不知其自也。”
——景祐三年(1036)蔡襄《記徑山之游》
考徑山寺沿革,始建于唐天寶四年(745),政和七年(1117)徽宗游幸徑山,御書“徑山能仁禪寺”之名;建炎四年(1130)成為臨濟宗重要道場,位列“江南五山十剎”之首;乾道二年(1166)孝宗手書“徑山興圣萬壽禪寺”,故此大藏當為北宋末至南宋初入藏,正是該寺漸入鼎盛之際。
清代徑山寺大雄寶殿
宋孝宗御書碑亭
有學者認為:“既然徑山寺從政和七年至開禧年間使用‘能仁禪寺’名稱,那么該寺‘崇寧藏’很有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藏品。……這部‘崇寧藏’是否由宗杲延請而來,目前無法確定,也有可能由他的弟子蘊聞遷住徑山時從福州帶來。”(定源《宋代徑山寺的藏書與刻書》)。西泠本的出現,爲研究徑山寺的藏書提供了實物證據。
《西泠本》雖封面已佚,但封底與日本醍醐寺以及本源寺現存崇寧藏相同,均為紺色掩面,當為宋時舊制。近三十年國內宋版大藏經零本偶有出現,而鈐蓋“能仁禪寺大藏”印章者,除卓德國際拍賣一冊(卷七十一)外,僅見此卷,可謂珍罕之極。因拍賣當年并未對“能仁禪寺”屬于中土歷史的事實加以追溯,今日藉《西泠本》得以重光,實亦一大因緣。
“能仁禪寺大藏”長方形陽文墨印
此外,據沈乃文先生《宋雕“崇寧藏”“毗盧藏”殘卷考》一文考證,“能仁禪寺當年既收納‘崇寧藏’,住持慧通大師了一又在離開能仁禪寺之后,于紹興十八年(1148)前后任福州開元禪師住持,主持雕造‘毗盧藏’”。這是浙閩兩地寺院住持頻繁交替對《大藏》產生的影響,也是佛教教義以僧侶和經典作為載體在東南沿海傳布的線路。并且由空間向時間延展,此后元《普寧藏》本《宗鏡錄》亦由徑山興圣萬壽禪寺首座沙門慧元重校,可見宋元之際,以徑山為中心的江南禪林千燈互照之景,亦是杭州舊時文化中心之體現。
—— 天目西來 江流東去 ——
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鐙相回旋。
——蘇軾《游徑山》
浙閩兩地,峰嶺聳峙。“八分山”之外的“一分水”便成了陸路交通以外重要的運輸途徑。錢塘江、甌江、椒江、閩江、晉江繁密交織的水網,促進了沿岸地區經貿的繁榮,也成為佛教教義拓展傳布的重要渠道。
臺州博物館展示臺州地區佛教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版圖
從麗水碧湖宋塔、瑞安慧光塔等出土大量成熟精美的宋代雕版佛教經典來看,這些現在看似稍顯偏遠的地區,在兩宋時期都曾依托水網的流經,繁盛一時。而百川歸海,從徑山、天臺、天童等佛教名山流出的典籍,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茂,通過明州、福州、泉州等重要港口開啟了東傳的旅程,中日佛教文化交往也由此呈現出空前繁榮景象:
宋時部分日本高僧來訪簡表
《西泠本》便是在這一時期,開啟了它的渡海之旅。卷端有一刮抹印記,與“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經(即《福州藏》)印記相同,知此《西泠本》為醍醐寺舊藏。(醍醐寺,坐落于京都市東南部的醍醐山。1994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日本京都醍醐寺醍醐水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醍醐寺”印記
根據《宋雕“崇寧藏”“毗盧藏”殘卷考》中的記載:“日本藏有以‘崇寧藏’經本為主,以‘毗盧藏’經本補闕的大藏經兩部。一部藏醍醐寺,系俊乘坊重源自宋朝運回,于建久六年(南宋慶元元年,1195)捐贈。”
日本東大寺藏重源造像
重源(1121—1206),原名俊乘坊,出生于日本京都,長承二年(1133)入真言宗醍醐寺出家。曾三次入宋,朝禮天臺山、阿育王山,學習佛法及建筑技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回國時邀請南宋建筑專家陳和卿赴日指導寺院建設。記載攜帶的物品中就有凈土五祖畫像及宋版大藏經等。
《日吉山王利生記》卷第七也存有重源在博多津前通事李宇的協助下,于1194年11月得到《一切經》,次年奉獻給醍醐寺的記載。這也是目前《宗鏡錄》刻本作為宋版《一切經》中的內容,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
同時,《宗鏡錄》作為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成果,遠渡重洋,也推動了日本佛教宗派間兼修的風氣。著名的日本“圣一國師”圓爾辨圓主弘臨濟禪法,兼修天臺、真言,并在東福寺開講《宗鏡錄》。中日佛教因為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產生了新的動力源泉,永明延壽的佛教主張也備受重視,后期日本《大正藏》的編纂中更收錄了其現存的全部著述。
《石井積翠軒善本書目》著錄
石井光雄(1881—1966),日本大正-昭和時代前期著名的銀行家、日本勸業銀行總裁。同時他作為禪籍收藏家,在當時文化界、藏界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卷名剎舊藏的《西泠本》,在此后還入藏日本著名藏書家石井光雄的積翠軒文庫,并著錄于《石井積翠軒文庫善本書目》。《書目》中,其收藏的古籍善本、寫經,有七件被文化省認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可見其鑒藏標準。并且,京都醍醐寺所藏宋版《一切經》已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目前僅知有數部流傳寺外,美國一部,日本一部,中國包含《西泠本》兩部),國內《崇寧藏》本也均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故此《西泠本》之版本價值不言而喻。
且此卷《宗鏡錄》,屬于新發現的“能仁禪寺大藏”,此前一直下落不明,今重現西泠,不得不說是一大機緣。《宗鏡錄》作者延壽是浙江人,成書于浙江,刻成于福州,收藏于浙江,后漂洋過海于日本京都醍醐寺,秘藏七百余年,再為日本東京銀行家石井光雄收藏,如今又重回浙江杭州,冥冥中有如前定。這部經典流轉本身就是一段宋日書籍交流史,也為書林平添了一段佳話。
——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
漢傳佛教作為宗教的一支,同繪畫、音樂一樣,是可以跨越種族直抵人心的存在,也是全球視野下其他文明與中華文明交流互鑒共同進步的體現。此《西泠本》過盡千帆,東渡他鄉,又載譽歸來,呈現給世人的不僅是墨如點漆、紙壽千年的宋刻之美;也是兩宋時期中國本土化經典傳播的山海之路;更是中華文脈對外交流發展的一段心史:它承載著永明延壽究經正本的覺悟心;廣慧大師達杲布刊普渡的慈悲心;俊乘坊重源三度求訪的堅固心;石井光雄排沙簡金的歡喜心,是菩提心,亦是智心…
夫心者
萬法之源
但用此心
誠邀諸君
展卷同觀
照見宋韻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