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寶相?歷代佛教藝術專場
2022西泠秋拍
明·銅鎏金男相觀音坐像
高:70cm
RMB: 1,200,000-1,800,000
據(jù)佛經言,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可依問道之人的身份不同而化現(xiàn)男身、女身、帝王身、婆羅門身,甚至可變化為樵夫牧豎等身形為之說法。
按佛教教理,菩薩是無漏的圣人,是無所謂性別的,但是事實上無論是佛經還是佛教藝術上,總喜歡讓菩薩隨順世間,帶上世俗的性別。
在早期印度佛教中,菩薩多以男性身份出現(xiàn),那時佛經中稱菩薩為善男子、偉丈夫、勇猛大丈夫等等。在中原佛教造像中,唐代以后就多為俊朗的美男子或女性形象。本尊觀音佛容慈祥溫婉,既富陽剛特征,卻又不失陰柔。
本尊觀音像,體型碩大,頭戴金箍束發(fā),面龐豐圓,目光下斂,面容安詳靜穆的在高臺蓮花座之上。尊像斂目入定,眉目細長,直鼻薄唇,雙頰略豐,嘴角微帶笑意,長發(fā)披肩,神情慈慧內蘊,表情靜穆和悅,顯得睿智而深沉。雙手姿態(tài)優(yōu)美,于胸前托持一支如意,結全跏趺坐于重瓣蓮座。
尊像身著交領式長衣,衣紋線條流暢,袖口寬大,自手肘處大幅散開,皺褶自然。胸口衣領低而寬,露出裙頭的結飾,衣緣塹刻細膩紋飾,是標準的漢族服飾,精美華貴。
觀音刻劃寫實,形象穩(wěn)重端正,給人大方自在之感,具有顯著的明代中期中原造像特點,通體鎏金,金色光艷。其下蓮座分為兩層,上為蓮座,下為六角形須彌臺座,中以圓柱支撐,造型繁復別致。在黃春和所著的《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中論及類此蓮座不單是具有造像美學,更重要的是其所蘊含深刻的宗教意義。
須彌臺座象征巨大的蓮池,圓柱則代表粗碩的蓮莖,最上層的仰蓮座則為盛開的大蓮花,而端坐于上的佛像則是表此心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雖身處卷浪翻波的五濁惡世,心能清明作主,不受染著。此種臺座十分特別,為明代特有,極有可能是明代中期朝宮廷崇尚的一種官樣模式,是為明代鮮明的風格特點。
本尊造像面容寧靜安詳,保存完整,鎏金水亮,臺座上刻畫細膩花紋、連珠精巧,蓮瓣飽滿立體、端頭尖挺有力、相互堆迭,氣勢高大華美,是類此造像的精品之作。高達70公分的大體量,除了表現(xiàn)明代銅鎏金工藝細膩精湛外,更展現(xiàn)明代漢地造像獨盛一時的大器之風。
佛有化身,結緣東土。佛之形象,見者聞者,獲大利益。多有文人,亦學孔孟,亦師老莊,亦向佛陀。釋像之具,進退之美,雍容可觀。請之玄居,或靜思過,或焚香處。
上至奉獻,下至自然,或誦經禮佛,或平心想望。若夫紫毫相光,宇宙終極之美。光芒似如佛之慈悲,上善若水;呈現(xiàn)是信仰的虔誠,明心見性。
紫光猶如證悟,以意傳意;毫芒猶如覺悟,佛心四海。以佛觀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以佛傳頌,寄妙理于智慧之外。或曰:佛堂之幻化于間,菩薩之拈花一笑,如心放意象,如愿望歸來。
2022西泠秋拍
明·銅漆金阿彌陀佛坐像
高:52cm(不含座)
RMB: 1,200,000-1,600,000
這尊造像是標準的明代中原漢傳佛教造像。造像雙手結禪定印,結全跏趺坐。頭部較大,頭飾螺發(fā),肉髻圓隆高凸,頂飾摩尼寶珠,是宋元以來中原漢傳佛教常見的裝飾形式。面相方圓端莊,眼瞼低垂,目光下斂,雙目宛若未開敷的蓮花苞,俯視著蕓蕓眾生,神態(tài)慈祥柔和,典型的明代漢地造像面相特征。
上身著雙領式通肩大衣,下身著高束腰長裙,腰系束帶并打結,這是中原造像典型的裝束形式。衣紋采用內地傳統(tǒng)寫實性技法,簡潔流暢,表現(xiàn)出衣料較強的質感。
阿彌陀佛是梵文“阿彌陀婆佛陀”和“阿彌陀庚斯佛陀”的音譯略稱,意思是“無量壽”和“無量光”,是主持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形象為雙手在趺坐的雙膝上平行疊放,稱為禪定印 。
阿彌陀佛受到歡迎,主要應歸功于佛經中對西方凈土的渲染。據(jù)《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是瓊樓玉宇,蓮池中寶蓮盛開,到處是奇花異卉,鳥語花香。人死后靈魂往生到那里,有仙人歌舞奏樂,衣食供養(yǎng)。
整尊造型端莊大方,比例舒展勻稱,胎體厚重敦實,時代風格鮮明,是明代中晚期中原造像中的典型作品,并且體量頗大,漆金厚重,鏨花精美,非常難得。此類大尺寸佛像在國內外市場的價格大不斷的攀升。
圖一
參閱圖一:2022春美國佳士得拍賣,銅阿彌陀佛坐像,高58厘米,成交價約3,200,000人民幣。
2022西泠秋拍
清康熙宮廷·木胎漆金觀音菩薩坐像
高:78cm
RMB: 260,000-320,000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vara,在漢傳佛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觀音有三十三相,此觀音像高七十八公分,左手托法器,右手當胸以食指向上施法,頭戴兜帽花冠,束高發(fā)髻,寬額豐頤,雙目俯視,神態(tài)寧靜慈和。
觀音袈裟自頭頂披下,胸前飾瓔珞,下身著高束腰長裙,此為明代漢地造像常用裝束。衣紋自然簡潔,生動寫實。整體形態(tài)端莊,通體漆金,雕刻細致入微,時代風格鮮明,為康熙宮廷漢地觀音造像作品。
2022西泠秋拍
明宮廷·夾纻阿彌陀佛坐像
高:68cm
RMB: 250,000-320,000
明代中期,因慈圣太后崇佛,佛教中興,推動了漢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發(fā)展,宮廷內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佛教繪畫,同時制作了一批金銅、干漆夾纻等材質的佛教造像用于內廷的供奉。
此尊造像,采用干漆夾纻漆金工藝,頭頂螺發(fā),大耳下垂,面相豐潤,慈目垂視,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神態(tài)清凈而不失沉穩(wěn);身材勻稱協(xié)調,著通肩衲衣,輕薄貼身,衣褶轉折流暢自然,靈動飄逸,極富層次感;雙手于腹前結禪定印,全跏趺坐,營造出祥和禪定之態(tài)。整尊造像,工藝精湛,氣勢恢弘,尺寸巨大,體現(xiàn)出明代宮廷杰出的造像工藝和細致入微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不可多得的佛教造像藝術精品。
來源:歐洲私人收藏,德國納高sale717,lot762。
2022西泠秋拍
清早·銅缽式爐
口徑:8.8cm
高:7.6cm
重:1246克
RMB: 450,000-600,000
爐型少見,圓若垂珠,飽滿素雅,爐口起弦紋,器型古樸。底僅寸余,微凹圓潤,中部嵌款“宣德年制”長腳篆書款四字,為鑄后修刻,隱見刀痕。款體方正嚴峻,儀軌森嚴,與爐型圓潤產生強烈對比。
爐身取精銅材質,良金百煉,叩之金聲振振。皮色棗紅,古香古色,厚澤細膩,微撫即亮,微溫即潤。缽式爐因形制似佛家所用之缽而得名,其初鑄或傳為宣德皇帝御賜佛門名剎之用,禪意十足、規(guī)格極高。
來源:北京瀚海2018秋季拍賣會,Lot.1899。 附購買發(fā)票復印件。
2022西泠秋拍
明宮廷·檀香木阿彌陀佛坐像
高:33cm
RMB: 400,000-500,000
此尊京作釋迦牟年代為明晚清初,造像證明了藏傳佛教傳入中原遺留的強大影響。佛祖螺發(fā)高聳,有凸起肉髻,面部豐圓有肉感,雙目微閉低眉凝視,嘴鼻小巧略顯俊秀,有佛陀覺悟前的王子之像,這是漢藏結合的特征之一。
佛祖螺發(fā)使用藍色裝彩。藍色顏料來源青金石,主要產于阿富汗東北巴達赫尚地區(qū)。又被稱為“佛青”,屬于佛教七寶之一,明清造像中使用佛青,說明級別較高。以上特征均展示了京作流行的漢藏之風以及宮廷御制的高貴。
佛祖全跏趺坐,結禪定印,讓人想起他證悟之時,打坐禪坐,全身貫注悟得佛法。此尊從開臉到身體比例精準規(guī)矩,符合度量,可見匠師在整體和細節(jié)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佛祖身軀渾厚,胸膛飽滿,有廣博之氣度,華美之雍容。 其衣飾華美,繼承漢式之風。袈裟搭覆雙肩,形成水波漣漪的褶皺。佛祖胸前有卍字紋,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象征吉祥功德。
佛祖僧祇支的褶皺和綁帶處理自然,袖間,膝間衣褶貼身,富有質感,更顯佛祖雄渾,也不失清逸流暢。線條輕重緩急,緊密相間,主次分明。可見匠師刀工水準之高,自信有力且老練。
此尊為京作造像,京作無論是材料運用抑或刀工技巧,均為頂級,融匯各地風格特色,以及當時最頂尖的技藝,和最優(yōu)秀的匠師。此尊釋迦牟尼造像,軀體厚實,氣度廣博,神態(tài)慈祥。
雕工有質感,比例精確,線條清晰,富有審美情趣和藝術價值,是為佳品。此尊用檀香木胎所制,極具芳香,富有重量,符合此尊佛祖規(guī)格。值得傾心珍之。
圖一
參閱圖一:英國蘇格蘭博物館,明木胎髹漆釋迦牟尼像。
2022西泠秋拍
宋/元·銅觀音坐像
高:51cm
RMB: 800,000-1,200,000
此像頭束高髻,寬大的帔帛兜在發(fā)髻之上,自然搭在雙肩之上,是觀音常見的造型,這種風帽樣式,也被人們稱為“觀音兜”。
寬額豐頤,細眼微倪,櫻桃般小嘴略露一絲微笑,五官刻畫活靈活現(xiàn),宛如現(xiàn)實生活中一位和藹慈祥的貴婦人,是宋代觀音像最為典型的樣貌,與當時的景德鎮(zhèn)觀音造像十分相似(圖一)。
頸飾蠶節(jié)紋,上身袒露,腰間系帶,下著寬松衣裙,質感輕盈,衣褶層疊自然。右臂搭在身側山石之上,手持寶珠,右腿自然盤起;左臂搭在曲起的左腿之上,手握凈瓶,呈現(xiàn)了自然舒坦的坐姿,具有閑適、悠然之感。這種具有中國文人氣質的游戲坐姿,深受中國世俗文化和本土化的影響,體現(xiàn)了唐代以后普羅大眾的審美意蘊和精神追求,也是唐代以后水月觀音造像主要的造型。
敦煌北宋的431窟的水月觀音(圖二)也以同樣的坐姿出現(xiàn),突出表現(xiàn)了宋代水月觀音像的特征。整像的精彩之處,還在于對觀音修行的道場—珞珈山的刻畫。珞珈山為海中懸島,是觀音菩薩發(fā)跡、修行的場所,此像以寫意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陡峭的山石和波濤洶涌的海浪,給人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
臺座之下,以蓮花、蓮葉進行裝飾,襯托觀音的高潔品質,是凈土的化現(xiàn)。觀音身側另外布置了香爐、凈瓶等文人用具,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的審美影響和造物美學。
與魏晉的秀骨清象和唐代的豐腴嫵媚不同,宋代的觀音形像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佛教傳播變化,讓造像藝術更加世俗化、本土化,觀音菩薩的形象也被刻畫成了平民婦女的樣子,具有明顯的世俗審美流向。
宋代的信仰人群從宮廷走向底層人民群眾,并且逐漸發(fā)展壯大,對應著平民百姓的審美流向,觀音造像拋開了本有的神圣光輝,平易近人的狀態(tài)走入了平凡百姓身邊,眾生相為刻畫藍本,從整體造型服飾上都有了改變,讓人更容易接受。
如首都博物館的一尊宋代觀音像(圖三),就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刻畫了觀音的形象,鼓起的眼泡、豐頤的面龐都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極其相似,讓我們感覺觀音就如同尋常婦人一般。衣紋的處理也不再是帔帛縈繞全身,而改為寫實寬大的衣褶、極富質感的衣袍,體現(xiàn)出自然、樸實的寫實主義風格。
這種寫實性的造像風格也并不是在宋代初年就具有的,它是受到宋代平民文化繁榮發(fā)展所致的,逐步發(fā)展而來,最終成為了宋代佛教造像風格的主流。觀音菩薩己經從高高在上的神位走向了百姓的身邊,讓百姓有了親切感,在市井之間更好的傳播與宣揚。
綜上所述,整像造型端莊,儀態(tài)自然,裝飾樸素,以極富人文精神的審美意趣,刻畫了觀音悠閑愜意地坐于珞珈山間,望向海中明月,探究佛法的場景。器物厚重的包漿凸顯了千年的洗禮,不規(guī)則的山石布置給人以豐富的藝術美感,營造出了靜謐、嫻雅的氣氛,讓人得以深刻體驗“造極之世”的宋代美學。
參閱圖一 :首都博物館藏,南宋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觀音像。
參閱圖二 :敦煌石窟第431窟北宋壁畫水月觀音像。
參閱圖三 :首都博物館藏,宋代銅觀音像。
參閱圖四 :杭州飛來峰石窟,元自在觀音坐像。
2022西泠秋拍
明·木胎阿難迦葉一對
高:111cm
RMB: 600,000-800,000
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像的兩側常塑有兩位比丘像,他門就是摩訶迦葉尊者及阿難陀尊者,他們皆為釋迦牟尼佛之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因其聰穎多智,能將佛陀的開示,毫無錯誤、疏漏的重講一遍;而迦葉尊者為“頭陀第一”,因其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zhí)著之念者,對于修行總是奮勇精進,永不退縮。
此對尊者像,比丘形象,相貌較年輕者為阿難尊者,年長者為迦葉尊者。兩位尊者均呈站立姿,特別是在眉毛,眼角及頸部的刻畫上,可謂匠心獨運,充分展示了古代匠師塑造人物的卓越技巧。
身著交領僧衣,衣折線條簡潔大方,疏密有致。這兩尊的特色在于雖然時代久遠,但是依然保有原來的漆彩。整體雕刻工藝精湛,儀態(tài)安詳沉靜,造型生動傳神,權衡合度,堪稱明代漢傳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不為多見。
2022西泠秋拍
清·木胎鬃漆韋陀立像
高:105cm
RMB: 220,000-350,000
韋馱開相若赤子,眉目帶笑,頭戴紅纓冠,左手按金剛杵,右手在胸前結印,身姿挺拔,姿態(tài)颯爽,動作瀟灑,帶武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義氣方遒。
雙臂衣角又向上飄拂,一番仙家氣派。戰(zhàn)袍下擺處有飄帶亦微微向上翹起,更顯靈動飄逸。韋馱護法通身髹漆,華貴莊嚴,衣袍柔軟瀟灑與鎧甲的硬朗干脆形成藝術上的對比,更顯出韋馱器宇軒昂。整尊造像氣度不凡,威嚴雄武,不可多得。
圖一
參閱圖一:華藝國際(廣州)2022秋季拍賣會,成交價:3,680,000。
2022西泠秋拍
明·銅金星坐像
高:39.5cm
RMB: 250,000-320,000
款識:滕因十閣金星 海南府聞鄉(xiāng)縣弟子王起鳳 河間府天津衛(wèi)弟子張得名 順天府大興縣弟子陳良輔 熏沐供奉。
此明代道教金星造像臉形寬闊,鼻梁挺直,杏眼上揚,面目仙風道骨,表情溫和。頭上布冠,身著廣袖長袍服,袍袖下垂至底部,雙鞋微露,鞋尖略向上翹。
雙手於胸前合十。衣緣刻卷云,衣紋刻畫自然優(yōu)美,底部為壺門底托,整像紋飾和諧統(tǒng)一,人物的衣著、髪須均細致表現(xiàn),整體端莊嚴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