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 B 廳
19:00 華藏寶相 · 歷代造像藝術專場
▲2021西泠春拍
13世紀·銅鎏金釋迦坐像
高:38.5cm
RMB: 1,800,000?2,500,000
一件優雅俊美,出類拔萃的13世紀釋迦牟尼坐像。
不管是信徒或藏家,釋迦牟尼像是一定要有的,因為他是教主,是信仰的靈魂,也是所有佛造像的基礎。因此,數量最多也最普通的是他,但最頂級的佛像精品也是他。對于收藏者來說,能否持有一件出類拔萃的釋迦牟尼像,將成為檢驗其收藏水平的標準。
評鑒一件佛造像是否出類拔萃,得從工藝、藝術、宗教、歷史等四個面向來審視。本件作品,不管從哪個面向來看,都是極其完美,非常稀有。
先從工藝方面說起,本件作品的材質為紅銅鎏金,銅質為紅銅利瑪,脫金部位長期氧化成深咖啡色,但一經搓摩立即顯現油亮光澤。鎏金極厚,且拋光和壓金功夫非常到位,整體表面如蛋殼滑順,金色如蛋黃,給人一種難以描述的溫馨和喜悅感,這是早期尼泊爾精品的特色之一。通體厚胎澆筑,蓮座為仰覆式,蓮瓣雙層,上層細小瓣尖有卷紋,下層寬大有邊溝,平整中見微微曲線,這種造型貌似簡單,工藝上卻很不容易,一點馬虎很容易就被察覺。蓮座背部用陰刻方式刻出花瓣,這在十四世紀以后的尼泊爾作品是比較少見的,反而偶見于后藏和藏西的14到15世紀作品,揭示這種風格也是尼泊爾流傳到西藏。其發旋像比一般突起,頂髻較高,上面的摩尼寶珠也較大,這特征較常見于13世紀以前的作品。袈裟為貼身式樣,除了衣邊有寬幅刻畫外,其他貌似裸身。左手臂和身體之間的袈裟是后貼上去,這也是尼泊爾的典型做法,因為尼泊爾作品重視身材的線條,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才能充分展現身體的立體美感。左手手背緊貼腳跟,這也是較早期佛像的特征。
對佛像來說,開臉是最重要的,除了宗教感受,也是展現工藝和藝術的關鍵部分,以及判斷作品產地的關鍵報告。本件作品眉長眼長,微微上揚,眉心有一顆代表天眼的水滴型珠,鼻頭細小,鼻梁高聳,唇厚嘴小,和鼻子構成長錐形,下巴兩肉凸起,整體給人的感覺除了世俗的俊美,還有宗教感受上難以言喻的神秘和神圣感,這種開臉僅見于早期尼泊爾作品中的精品。其雙耳也極有特色,耳朵微向前且向下翻,耳垂很長,微微外撇,這種耳形加開臉,極罕見,相似的作品可以對比一件珍藏于尼泊爾巴譚(BATAN)博物館的釋迦牟尼。
佛像制造的目的是為宗教服務,所以很難以藝術標準去檢視,不過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作品的藝術性是非常高的,譬如這件。藝術性也有兩種標準,世俗和超俗,以造像而言,世俗的藝術標準應該一定的寫實,并符合力與美。超世的標準則要超越寫實,追求心靈震撼。佛造像的演變也是從寫實、超俗,一路走到后期形式化。健陀羅的寫實就不說了,尼泊爾作品從8世紀以后其實已經進入超俗的追求宗教感階段,但早期還是偏重身體比例和肢體語言的。本件作品在藝術上的重要成就,就在于追求超俗的同時又不失去寫實的核心價值。本件作品的比例非常勻稱協調,關鍵的部位如胸和手腳也都能充分以肌理現出力度與動感。很多追求超俗的釋迦牟尼作品不是過于壯胖就是過于受償,臉相也容易變得怪異。本作品呈現端莊優雅的氣質,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宗教感,除了神秘、深邃的意境,也能充分感受到佛教作品最高要求:慈悲、智慧與力量。其坐姿挺直而舒展,肢體放松自然,作為一件除了禮拜還能做為禪修指導的法器來說,是極其殊勝和珍貴的。
尼泊爾與西藏之間的工藝技術和文化交流,是喜馬拉雅文化圈重要的一環,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曾有過浩瀚的作品,但具足工藝藝術與宗教內涵的優秀作品并不多,加上各種歷史因素的破壞,能留下來的傳世品極其稀少。本件作品,除了自身的水平可以作為博物館級的珍藏之外,其風格上的一些細節與特色,更可以做為喜馬拉雅藝術史研究的一些重要參考。他本是著名西藏藝術學者陳百忠先生的個人珍藏,多年來一直擺在其書桌,陪伴其工作與研究。西冷一次臨時的拜訪撞擊,經過再三懇求,先生為表對西冷的支持,方才交予拍賣。陳先生說,從收藏佛像以來,他一直相信佛像自己會找主人,好佛像終究會找到好主人,也許他會回到自己身邊,也許找到新主人,只要善緣,都好。
▲2021西泠春拍
清乾隆·粉彩珊瑚紅描金六世班禪造像
高:48cm
RMB: 820,000?850,000
有清一代,康雍乾三帝皆篤信藏傳佛教,尤以乾隆帝為最,彼時皇宮苑囿中遍布大小佛堂,佛像為必不可少的供奉圣物,窮盡用料考究與工藝精湛之能事,以突顯皇家氣派和至誠之心,惟多見金銅質地,瓷制佛像則較罕少。清宮的瓷制藏傳佛教藝術品,大多是出自御窯廠的工匠之手,這是內地爐火純青的制瓷工藝與邊疆奇幻瑰麗的藏傳佛教藝術的完美結合。瓷器本身多樣的裝飾技法和豐富的表現力,恰巧與藏傳佛教藝術的審美追求相吻合。能工巧匠通過他們的雙手將皇家的富貴氣韻注入玄奧神秘的佛教藝術品當中,以精湛的技藝呈現出新的精致與華麗。
本尊六世班禪是為乾隆御制瓷質佛像之精絕代表,唯獨乾隆一朝有之。六世班禪結跏趺坐于精美蓮瓣座之上,頭戴通人冠,身著交領式僧衣,面頰飽滿,雙目凝視,表情祥和,微微露出笑意,面部的塑造立體而寫實。衣紋的刻劃繁復而流暢,衣領衣袖及僧袍邊緣飾以精美的描金花紋,左手握經卷,右手當胸結說法印,手指的表現柔軟而富有肌肉質感。通體制作精細,彩釉亮麗,法相莊嚴,富貴奢華,具有典型乾隆宮廷佛像藝術風格,是稀有的粉彩描金佛像之傳世佳作。
六世班禪(1738—1780),為清代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兩大領袖之一,是第一個到內地來的班禪。六世班禪大師在世雖然只有短短的42年,但他為排除外來干涉,促進民族團結,維護中央權威和祖國統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特別是他跋山涉水,萬里迢迢,前來北京祝賀乾隆七十壽辰,并圓寂于北京,在歷史上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乾隆皇帝對六世班禪進京朝覲極為重視,為此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六世班禪也在朝覲途中和在北京期間,舉行過祈愿大法會,傳授過時輪金剛大灌頂,做過大威德六十鐵城(這是一種極為猛烈的降魔儀式)的食子供養,大白傘蓋回遮等法事,做這些法事的重要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班禪在北京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悲痛,耗資巨大進行了多種紀念活動,欽命宮廷畫家繪制了多張六世班禪的唐卡,制作造像,本件體量高大,制作精美,當是為紀念六世班禪而特別制作,誠為可貴。
華麗彩釉、精湛之工藝決定本品之藝術價值和制作難度均在金銅佛像之上。其將泥塑、繪畫、敷色、燒瓷集于一身,要求工匠具備極高的工藝技巧、美術功底和文化修養。因為佛像成形復雜,燒造難成,尤其面部神態及衣褶細部之處理非庸手可以勝任。在模制成形后運用雕塑、駁接等技法加以裝飾,處處需要異常審慎。彩繪佛像前后多次入窯方成,燒造當中極容易變形疵裂。乾隆十三年,唐英曾承命燒造觀音塑像,久造無成,乾隆皇帝嚴厲斥責唐英“燒造的觀音如何還不得?”、“想是唐英不至誠,著他至‘誠’燒造”,亦可印證燒造之不易。(見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一《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之《記事檔》)
來源:A&J SPEELMAN(斯皮爾曼)舊藏
▲2021西泠春拍
明·銅菩薩立像
高:108cm
RMB: 800,000?900,000
此尊觀音以銅為材范鑄而成,身軀微微前傾,跣足立于單層蓮座之上。菩薩法相端莊,面龐豐腴,束發高髻,頭戴寶冠,面相方圓,眼瞼低垂,目光下斂,慈祥端莊。身著通肩天衣,衣紋疏密有致,裙角邊沿鏨刻有細密精美的花卉、連珠紋飾,臂間飄帶垂直腳邊,綿延貼服。胸前配飾瓔珞,工藝繁瑣華麗,珠鏈做工精細,華美之感覺油然而生。左手橫置于身前,右手當胸以拇指和中指拈合的手勢。身下蓮臺上下飾連珠紋各一周,蓮瓣刻畫細致,寬大飽滿,排列工整有序,端頭鏨刻卷云紋,做工精致。整尊觀音立像造型完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情端莊嫻雅,流露出恬淡寧靜與聰慧的神態,好似俯看塵世眾生,塑造出無可挑剔的靜穆之美。整像比例勻稱,層次豐富,結構復雜合理,曲線流暢。
▲2021西泠春拍
明·木胎釋迦說法像
高:17.5cm
RMB: 800,000?1,000,000
一尊極其罕見的西域木雕造像
西域,地處東西交通要沖,三世紀以后盛行佛教。是時西域各族人民,受到虔誠信仰的激勵,以極大的熱情,驚人的聰明才智,吸收了隨著佛教涌?進的種種外來藝術因素,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才來的佛教雕塑藝術,形成了新疆古代雕塑藝術的主流,使三至十世紀左右成為西域雕塑藝術的黃金時代。
由于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故西域古代文明必然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就其雕塑藝術來說,深受犍陀羅雕刻藝術的影響。而另一方面,自漢代以來新疆就與中原連為一體,因此在其雕塑藝術的血脈之中,也不乏中原地區的基因。
此尊為木雕釋迦牟尼坐像,從發髻的螺旋式雕刻和衣褶的線形刻畫來看,具有很明顯的犍陀羅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
其背光的造型樣式雖然與中原地區的火焰紋背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但又有著其固有的特色。
▲2021西泠春拍
清乾隆宮廷·銅鎏金關公坐像
高:30.2cm
RMB: 1,000,000?1500,000
關公(160-219年),約生于東漢桓帝年間,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東漢末年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官拜前將軍,封漢壽亭侯。他以忠義仁勇著稱于世,死后倍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簡稱關帝君、關帝。佛教界一般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
這尊關公身穿戰甲,正襟危坐,左手撫于膝上,右手握拳支撐于大腿,氣度超凡。頭梳髻,發纏巾,耳側垂巾帶。面龐方闊,丹鳳眼,臥蠶眉,雙耳垂直,眾相圓潤,二尺髯須飄逸自然,威風瀟灑之氣盡顯。身著鎧甲,腳踏戰靴。衣飾、鎧甲各處細節精致入微,且頗為寫實,不同于傳統造像的程序化處理。
在關公前方雙線刻有“大清乾隆丙午年敬造”字樣,即公元1786年。
整像精銅鑄造,通體鎏金光燦,制作工藝精美,法度嚴謹,莊嚴華貴,描繪姿態生動有力,衣紋細膩流暢,技法精湛嫻熟,細部雕刻紋飾一絲不茍,武財神美髯公形象栩栩如生,完美詮釋了清代乾隆時期造辦處鬼斧神工般的藝術表現力,是極富時代特色與收藏鑒賞價值的上佳之作。
▲2021西泠春拍
元·木胎水月觀音坐像
高:64cm
RMB: 500,000?700,000
此水月觀音頭戴寶冠,中有小化佛(阿彌陀佛),豎發髻,臉相豐腴,明顯承襲唐代審美遺風。額現白毫相,原本應鑲有寶石,惜已佚失。法相慈祥莊嚴,雙目下視,護佑眾生神韻自然流露,仰視者莫不感應其救苦拔難之法力,雙手合十之心油然生起。其頸圍纓絡,戴臂釧及手鐲。橫披天衣,飄帶自然下垂,下身著錦繡羅裙,體態豐腴健美,十足唐代貴族婦女裝扮。左手撐地,左膝自然平放。右腿立起,右手倚放膝蓋之上,呈游戲坐之態,姿態自然閑適。此乃源自麥積山石窟第205窟之游戲觀音,與現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館為數極為稀少之宋、遼、金水月觀音游戲坐相同。
本品整軀造型完美,制作精細,造型端莊,比例勻稱,體態優美,具有明顯元代造像特征。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或水吉祥菩薩。這是觀世音一心觀水相的應化身,其形像有多種。其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故又稱“自在觀音”。誠如本品,其姿態出色地突現了觀音流暢的線條和優美的身段。
在僅存之遼(907-1125)宋(960-1279)金(1115-1234)之木雕水月觀音之游戲坐大多為立右腳倚右手,與本尊元代水月觀音姿勢相同。
▲2021西泠春拍
清乾隆·嵌金銀螭龍紋雙龍耳三足爐
口徑:36.8cm
高:20.3cm
RMB: 150,000?180,000
爐為焚香之器,有熏爐、香爐、手腳爐之分。元末明初銅器鑄造業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階段。直至乾隆年間,清高宗摹古而不泥古,在宣德爐的基礎上研發出各類新品種。此爐銅質,體積碩大,精銅足料,仿古器形制規整而制。爐延口外侈,起三圈,兩側耳做成螭龍盤伏,爐身刻浮雕草龍紋,底部三足而立,足亦做螭龍形,龍身形飽滿,體態充滿動感。整件香爐通體施不同工藝,高浮雕、圓雕、線刻手法結合,造型華麗典雅,技藝精湛。
▲2021西泠春拍
明·木胎漆雕文昌帝君坐像
高:80cm
RMB: 300,000?400,000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并無具體的形象。唐朝時,越雋人張亞子,后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于四川,死后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元仁宗時,因文昌及梓潼都是主管功名利祿之神,將文昌封為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二者逐漸合為一神,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最尊奉的神祗。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此尊文昌帝君頭戴帽冠,面龐方闊,眉眼上挑,斜眉緊蹙,丹鳳雙目微睜,眉宇之間英氣逼人,臉頰雍容飽滿,雕刻工藝精湛,神態生動氣宇軒昂,一派威嚴和正氣。右手輕撫玉帶,左手搭于左腿之上。造像高80厘米,典型的明代福建工藝,全身披麻帶彩,腹部處塑雙龍戲珠圖樣,衣沿處塑有花卉圖樣,紋式精美。盡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整像藝術造詣極高,靜中有動,虛實結合,又不失華麗。絕對是一尊宮廷級別的造像。整體包漿古樸,簡約中不失精細雕刻,傳世保存至今實屬難得,令人嘆為觀止。
▲2021西泠春拍
清乾隆·銅鎏金驢面勝樂金剛立像
高:31cm
RMB: 1,200,000?1,500,000
《勝樂根本續》共有五十一品,縱觀此經,通篇都是圍繞教說“與吉祥呬嚕迦的無二結合”展開,認為吉祥呬嚕迦之性等同于佛的三身之性,佛的三身之性,佛的三身本身就是宇宙,人士跡象呬嚕迦即是人士宇宙之性,而宇宙之性便是“握”之自性。因此,獲得對于呬嚕迦的正確認識便可證悟佛智佛覺,達到解脫。而在勝樂教法中,呬嚕迦又被稱之為勝樂金剛。
在《勝樂根本續》第十四品中,當勝樂金剛被描述為典型的人的形象時,他還具有一個“驢形”(“具足驢相滴血面”)。此外,該經還指出,一旦掌握樂此神的根本咒語,修習者即可獲得“能顯現眾多百千種相”的能力(第九品)
勝樂金剛共有七十二種身相,常見的有四面十二臂、一面二臂和一面六臂。此尊即為四面十二臂造型,但其最為特殊之處在于,主面與明妃皆為驢面。這在唐卡中偶有見到,但在已知的造像中卻少有發現。
驢面頭戴五顱冠,四頭寓意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和功德。每面各具三目,眼為卵形,大而瞳出,面呈忿怒相,照顧一切有情。大耳垂珰,身著天衣,以虎皮為裙,腰間懸系人首鬘,象征勇武,身側寶繒飛揚。十二只手臂代表十二真理,用以克服十二緣起的約束。主二手擁抱佛母于胸前交叉,結吽迦羅印,分別持金剛杵、金剛鈴。
佛母金剛亥母,頸間飾骷髏骨念珠,左手捧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剛鉞刀,右腿盤繞佛父腰間,左腿屈弓,呈展左姿與主尊緊密結合,佛父以寂忿相凝視佛母,雙抱合體,體現了智慧與妙法雙成,悲智相合之精神境界,圓滿具足。勝樂金剛其余諸手伸向兩側,各持象皮、嘎巴拉碗、金剛杵、金剛鉞刀、人首等法器。以通天徹地之勢踏于大自在天與時間女神身上,兩者神態夸張扭曲,匍匐于勝樂金剛神力之下,表示降伏憤怒、貪欲以及各種眾生的我執而得到成就。勝樂金剛擁抱佛母立在蓮臺之上,意為高出無常的世界,臺座蓮瓣修長挺拔,十分飽滿。整器造型高大挺拔,更加深森嚴肅穆之氣氛,構圖簡潔有力,細節表現張弛有度,毫不馬虎,如主尊腳踏之大自在天,不但刻畫細膩,還表現出肌肉反抗之張力,仿佛隨時可躍起抗爭,主尊的右展立姿也顯示出肢體的圓潤與活力,鑄造工藝精湛,堪稱乾隆時期宮廷金銅造像藝術成就之代表。
勝樂金剛教法的全面傳入和大量用于修行實踐是在公元十一世紀前后,即藏傳佛教后弘期,其法脈源頭皆出自印度大成就者魯伊巴。《勝樂根本續》的修行活動更是流傳千年,綿延不絕,其相關的大量經籍及其實踐活動在尼泊爾的尼婆利(Nevari)佛教徒以及藏傳佛教的三個主要派別———薩迦、噶舉、格魯教派中得到傳承。及至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身為乾隆帝金剛阿阇黎的三世章嘉活佛,其本尊神即為上樂金剛。這種淵源可追溯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載,三世章嘉奉旨隨皇十七子果毅親王從北京前往泰寧,護送達賴喇嘛進藏。在與達賴喇嘛相處的一段時間里,達賴把響銅上樂金剛送給他,以作為他的本尊神。乾隆帝在宮中曾由三世章嘉呼圖克圖授『上樂金剛』密法修習,于是更加篤信勝樂金剛,其本尊信仰在宮廷之中非常流行。
▲2021西泠春拍
明永樂·木胎彌勒佛
高:61cm
RMB: 800,000?1,200,000
此尊彌勒佛應出自明代永樂年間,為明早期典型的宮廷風格。通高61厘米,螺發高隆,頂有肉髻,面部方圓,臉頰飽滿富有肉感,長耳及肩。五官俊美大氣,眉目細長,雙目微閉,鼻梁挺直,嘴角微揚,笑容可掬,神情從容、淡然、慈悲,透出一股靜穆與永恒之感,傳達了佛祖既心無掛礙,又心懷眾生的佛心。
彌勒佛身著袒右肩袈裟,袈裟衣紋簡潔洗煉,柔和又不失深邃,富有力道,體現出當年匠師雕琢造像時的自信與干練。彌勒佛軀體比例勻稱,腰身挺拔,體態健碩,雙手于胸前結說法印,呈跏趺坐姿,顯露雙足,盤腿處理矯健有力,肌肉感盡顯,比例舒展。蓮花座為雙層束腰仰覆形式,造型規范,上下邊緣各飾一圈聯珠紋;蓮瓣細長飽滿富有肉感,厚實整齊,上下對稱分布,展露出皇家御制的嚴謹與精細,是標準明永樂御制風格。蓮座間存有梵文經卷,經卷保持最初捆綁狀態,每卷內都保留著數張寫有朱砂梵文經的內頁。木胎的敦實古樸,讓佛像顯得韻致莊嚴、圓滿高貴。此尊御制彌勒佛與藏于格林堡博物館里的一尊明代木胎彌勒佛無論五官刻畫、身體的比例、衣紋的節奏感還是整體風格都極為相近,體現出漢藏式的風格,亦彰顯出明代皇家的自信與盛世氣派。
▲2021西泠春拍
明·木胎觀音菩薩坐像
高:115cm
RMB: 600,000?700,000
觀音菩薩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為四大菩薩之一,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音相貌端莊慈祥,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在佛教中,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并稱“西方三圣”。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相,唐以后常作女相,還能就眾生的因緣而化現出種種不同的身分。因此,觀音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共有三十三身。
此尊觀音菩薩像高束髮,垂髮挽結,自然舒卷,搭於雙肩,富有寫實感。頭戴祥云形花蔓寶冠,卷草紋雕飾精美,冠正中浮雕化佛阿彌陀佛。觀音面相豐滿端莊,雙目微頷,作俯視狀,五官刻畫柔美,輪廓端正,表情靜謐內省,充分表現出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佛性。觀音菩薩身披寬袍,佩戴牡丹花飾纓絡,內著高腰長裙,腰帶刻畫十分寫實,衣褶折疊起伏流暢,層迭關系清晰自然。觀音結跏趺坐,雙腿被衣物覆蓋,雙手於腹前交疊作禪定印。垂搭而下的裙擺極富表現力,把衣物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此像體量碩大,工藝精湛,極富神韻,將觀音神格高貴、護佑眾生的氣質充分表現出來,使人頓時產生肅穆之感。造像軀體結構比例精準,體態自如,細部刻畫精致寫實,線條流暢,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具有明代山西北方地區造像傳入南方福建時的早期雛形,所以從法相看還含有北方宋代菩薩的自信神秘的面容神情,北方遺風猶在,衣紋的處理有北方的大氣又不失南方的細膩精致,且漆質的用料高級,可想而知當時制作的考究和成本的不菲,成就這樣一尊木雕造像中的精品,也代表了元明時期的高超藝術水準。如此大體量、工藝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元明早期觀音菩薩像甚為少見,收藏價值頗高。
參閱:
美國佳士得洛杉磯1998年5月拍賣,木雕彩繪觀音坐像,高115.6厘米,成交價90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