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 B廳
13:00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一)
順 延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二)
在中國至今出土的瓷器中, 最不應被歷史忘卻的當屬 “瓷中艷后” ——釉里紅瓷。因這種瓷器燒制無定、燒成難度極大, 因此傳世范圍小而愈顯名貴,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 存世的元釉里紅瓷器數量本就罕少,而造型碩大、紋飾別致的品類就更是鳳毛麟角,重金難求。本屆春拍,瓷器部承蒙藏家割愛,征得此重器再現流通,是為幸事,應當寶之。
釉里紅瓷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于元代中期景德鎮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元代瓷器的主要成就是創燒了青花瓷、釉里紅。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在青花瓷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銅紅料而創燒的新品種。不僅是陶瓷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亦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標志。因此它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于今就顯得彌足珍貴。
釉里紅瓷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一種釉下彩繪,用銅紅料在瓷坯上繪制紋飾后罩施透明釉,入窯高溫一次燒成。由于銅元素在高溫下易揮發,窯室對氧的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純正的紅色最為難得。燒制難度極大。目前存世的元代釉里紅作品數量較元青花更為稀少,被發現刊載的僅42件。
本數據參考DOI:10.16319/j.cnki.0452-7402.2013.06.002
(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
目前所知紀年最早的釉里紅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鎮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的釉里紅堆塑四靈蓋罐和釉里紅堆塑樓閣式谷倉等(參見江西省博物館:《江西豐城發現元代紀年青花釉里紅瓷器》,《文物》1981年第11期;莊萬里文化基金會:《宋元紀年青白瓷》,1998年)。
據《浮梁縣志》記載: “ 長蘿書院在景德鎮宋慶元三年監鎮李齊愈請于郡建元元貞二年山長凌子秀朱繼曾請于江東尉使稽厚以舊基新之” 。豐城縣發現其銘文與《浮梁縣志》的記載相吻合, 應系數年前出土于瓷都景德鎮, 后雖經多方輾轉,已有少處受到創傷, 但基本保存完好, 仍不減其珍貴本色, 實為可貴。現珍藏于江西省歷史博物館。
追溯我國最早始用高溫氧化銅還原紅色的是唐代湖南長沙窯。魯山等窯的色釉瓷,尤其是長沙窯釉下還原紅綠彩的出現,后經宋代鈞紅釉的過渡,卻于元代景德鎮窯最終創燒出釉里紅瓷, 有些工藝技法為元時獨創。
元代瓷器最初燒造多應波斯地區(西亞伊利汗國)王公貴族之需,造型、紋飾、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風俗而定。時有許有壬《至正集》卷九“馬合馬沙碑文”載:“西域有國,大食故壤,地產異珍,戶饒良匠。匠給將作,以實內帑。” 該文獻揭示當時的浮梁磁局有波斯的工匠參與瓷器的燒造,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它的誕生還與元代飲酒之風氣密切相關。蒙元時期中國加強了與西亞各國的交往,學習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區傳入的蒸餾酒技術,而且很快在全國傳播開來,這是中國酒生產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化,這種來源于中東技術的“阿刺吉”蒸餾酒屬于元代貴族階層消費的佳釀,上至皇親貴胄、官僚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飲酒習俗,由于飲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動的儲存酒具,滿足居家使用,故此式大罐應運而生。
此式龍紋大罐,通體施白釉,點彩裝飾,一改宋瓷影青之纖薄小巧、雋秀素雅之風格,往往以巨碩雄健著稱,本品或為研究此類大罐標準器型。
因前文提到元代釉里紅具備較高的燒制難度,所以流傳于后世的釉里紅瓷器數量較為稀少,特別是瓶、罐等大件器物,由于燒制火候難以把控,很難燒制出發色純正的釉里紅器物。當前發現的主要有塔式四靈蓋罐、玉壺春瓶,相對來說玉壺春瓶的數量最多。大型罐數量極少,可謂鳳毛麟角。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裝飾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草葉紋等。本罐造型碩大、龍紋的品類甚為稀罕!
由于歷史文獻及傳世品有限,元代瓷器長期以來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美國學者約翰·波普結合收藏于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的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大瓶和分別藏于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實物,提出了所謂“至正型”學說,元青花面貌得以確立,而使得元瓷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大碗以2035萬港元的價格創下世界紀錄,迄今為止,釉里紅在瓷器品類的拍賣市場中一直炙手可熱。
元釉里紅也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釉里紅的出現使中國繪畫技術與工藝制造結合的日趨成熟,將彩瓷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為釉下銅紅彩繪,特殊性強,因而有自身的裝飾特色。
本品罐身腹部所刻云龍紋,自由奔放,生姿動態,身體細長而有力,其怒瞪的雙眼、魚鱗狀的鱗甲、利刃般的龍鰭、鷹形的指爪等特點,均與山東省青州市青州糧食中轉庫鐵路西側的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龍紋玉壺春瓶上的龍紋極為相似,皆屬典型的元代龍紋式樣。另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元釉里紅刻花龍紋蓋罐,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