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 B廳
13:00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一)
14:00 重要瓷器專場
14:50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二)
耀州窯是中國北方頗具代表性的窯場之一,窯址在今陜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古屬耀州,故名。創燒于唐,經過五代時期對南北各窯口的學習總結,北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越窯。
耀州窯瓷器造型較為豐富,制作水平較高。其胎壁與同時期北方其他窯口相比要質堅,圈足輪削比較仔細,胎質細密,呈淺灰白色。耀州窯產品青釉光潤肥厚,胎釉結合較好,釉面有開片,玻璃質感強,光澤度和透明度都很高。北宋耀州窯釉色以穩定的橄欖青為主色調,金代時由于燃料的改變釉色愈發閃黃。
耀州青瓷裝飾受越窯影響以刻花為主,刻花刀法熟練,犀利有力,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花紋局部不加任何裝飾,圖案簡樸,大部分裝飾于器物外壁;中晚期以后刻劃花和印花進入了成熟階段,紋樣豐富多彩,生動流暢。
《宋耀州太守閻公奏封德應侯之碑》,為宋神宗在黃堡鎮的窯神廟前所立,碑文:“…居人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范。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堅堅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 其中“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可以代表宋代皇室對耀州窯的至高評價,而此爐正當此美譽。
爐采用此模印、篦劃、剔刻、貼塑等多種工藝制程。爐頸部飾蕉葉紋為模印而成,蕉葉連接處還留有模制的范印。肩部回紋為刻劃而成,紋飾四方連續。
腹部先用竹制工具篦劃出錦地,再貼塑長方形泥條出筋分區,部分出筋捏塑成竹節狀,另一些刻劃回紋。
腹部減地篦劃,并貼塑夔鳳紋
再在錦地上貼塑夔鳳紋,紋飾繁復。通體采用四種工藝,裝飾五種紋飾,由深入淺,富于層次。
腹部貼塑竹節形出筋 腹部長條形出筋刻劃回紋
三足捏塑成獸首形,神態威儀
爐圓口外出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三獸足,足端露胎,全器施青釉,腹部裝飾多條長方凸棱,其間貼塑夔鳳紋飾,具有淺浮雕的立體感。三足裝飾獸面,頸部、肩部分別飾以花瓣狀錦紋、回紋。
lot1946 耀州窯貼花夔鳳紋三獸足爐
直徑:19cm 高:16.3cm
RMB:3,500,000-4,500,000
來源:歐洲清凈堂舊藏。
爐內底墨書銘文 “二周□” 。二周指的是東周和西周,最后一字不識,推測可能為器皿的稱謂。“二周”說法由來已久。《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滅二周,置三川郡。”《過秦論》亦載“吞二周而亡諸侯”。《戰國策·西周策》:“ 楚請道于二周之間,以臨韓魏, 周君患之。”
唐駱賓王《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鄒魯舊邦,臨淄遺俗,俱穆二周之化。”可見二周的說法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并延續至唐宋,乃至今日。此類爐器形源自商周青銅禮器,后世追慕仿制,尤其是宋代摹古之風盛行,仿青銅禮器而制成的瓷器亦作為禮器使用,等級較高。
爐內 “二周□” 銘文更說明此爐為仿造商周青銅器而制作,其用途應該是皇家祭祀。
此爐尺寸屬于其時的大件制品,釉色沉穩,器物線條與紋飾更顯其古樸厚重,可稱是耀州窯的一件精工力作。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一件青磁貼花夔鳳紋香爐與此香爐器形尺寸基本相同,只紋飾稍有不同。陜西藍天縣亦曾出土過與此類似的雙耳香爐,現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參閱: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青瓷貼花夔鳳紋香爐
清凈堂為歐洲重要私人收藏堂號,其收藏多上世紀70、80年代購入,以宋瓷為大宗。由哈佛藝術館館長Mowry策展,其藏品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科學文化中心博物館作常年展出,并出版《清凈堂藏宋代瓷器特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