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西泠春拍
十六世紀·銅鎏金嵌綠松石勝樂金剛像
西藏,16世紀
高:39cm
來源:曾于1995年由著名古董商——英國倫敦斯賓克(Spink)售出,為著名收藏家Carlton Rochell舊藏(紐約蘇富比亞洲藝術部前負責人。)
RMB:5,800,000-6,800,000
這是一尊1995年在英國倫敦斯賓克拍賣行(Spink & Son)售出、屬于卡爾頓?羅歇爾(Carlton Rochell)舊藏的勝樂金剛。這種雙身勝樂金剛又稱如意輪勝樂金剛,梵名 Cakrasamvara,藏文稱為Chos-'khor bDe-mchog,意思就是“如意輪勝樂”。藏傳密教或者說金剛乘佛教稱為續,藏文叫rGyud,梵文的Tantra,有四部:即事續、行續、瑜珈續和無上瑜珈續,無上瑜伽續又分為父續和母續,其中有五大本尊(Yi-dam),智慧母續的本尊之一就是勝樂金剛,通常以曼荼羅本尊出現,有專門的經典《勝樂根本續》(藏文dpal 'khor lo sdom pa bsdus rgyud rtsa ba 梵文Sa?varodaya-Tantra)。
從造像欣賞看,與14至15世紀金銅造像相比,16至17世紀的西泠如意輪勝樂金剛頭部上揚,進而使造像的視野更加開闊,男尊主面莊嚴沉靜注視明妃的神情使得原本環抱的雙身像毫無俗人想象,這是藏傳佛教雙身造像的最高境界;男尊主面與其余三面的12只眼睛將造像的視野擴展到三維空間,從而使象征智慧與慈悲的雙身本尊成為曼荼羅宇宙的中心;同時,西泠造像以明妃金剛亥母鑲嵌了綠松石的、流暢變化的瓔珞將雙身像合圍成一個不可分離、但又飄逸輕盈的整體,消弭了金屬造像的沉寂,具有了雙身像具有的生命活力。 此外,本尊金銅造像形體優美、頭部、軀干與肢體比例合度、鎏金明快,17世紀以后出現的大量如意輪勝樂金剛金銅造像大都是在此類造像風格上發展起來的。
與此藏品相關的英國倫敦斯賓克(Spink & Son)商品手冊頁(1995年):
作者簡介:
謝繼勝,1957年生于甘肅蘭州,藏學碩士,藝術史學博士,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藏傳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擅長:西藏宗教藝術、民間文化的研究和翻譯。
注釋:
1.Linrothe, Rob, Ruthless Compassion: Wrathful Deities in Early Indo-Tibetan Esoteric Buddhist Art, pp.279-294, London, 1999
2.Huntington, Susan L., & Huntington, John C., The Art of Pala India (8th-12th centuries) and Its International Legacy: Leaves From the Bodhi Tree, Seattle and London, 1990, p.386, Figure 78.
3.《金剛乘佛教傳入吐蕃與藏傳佛教雙身圖像的歷史考察》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華林編輯部編《華林》第二卷頁215-226,中華書局2002
4.Marylin M. Rhie [and] Robert A.F. Thurman, Wisdom and compassion : the sacred art of Tibet Thames and Hudson, 1991, plate 68
5.Olaf Czaja, Medieval rule in Tibet, Vol. I-II. Wien 2013, p. 776, 777 and 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