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或更早·徐克芳藏徐元白修萬壑松風仲尼式古琴
額:17cm 肩:19cm 尾:14cm 長:125cm 隱長:116cm
名之有韻
文豪李白于《鳴皋歌送岑征君》有載“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幻想皎潔月光下,獨坐磐石,于蒼枝翠葉間,聆聽琴聲之濤濤,豈不令人心弛而神往之。今人尤如此,古人亦是之。是故,“萬壑松風”倍受歷代琴人青睞。取之,為其愛琴之名。
此琴即是之,作仲尼式,琴面拱圓,髹漆油潤,栗紅色,依稀可見牛毛狀斷紋。琴額方正,鳳唇挖刻精巧。岳山齊額頭,肩起第二與第三徽間。腰部線條柔和,起于八徽之后,收于十一徽,腰身較短,尾部圓實,紅木足及軫。于琴軫下方隸書“萬壑松風”為之琴名。字體近東漢之曹全碑,并以青金石粉填之。纖秀之余,予人以沉雄之感。
大師修斫
此琴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龍池之左以陰刻之技,填以綠松石粉,隸書銘之:“癸巳桂秋得此琴于西泠,甲午荷夏經吾宗臨海徐元白丈親為監修后,頓覺音實而宏,符合萬壑松風之原意矣。喜而記之。芷青甫徐克芳。”首尾分刻一方圓形及兩枚方形徐氏私章,并以朱砂填之。銘文之右下方雕飾紅彩“云歸草堂”篆文印。
考證之,云歸草堂為篆刻名家、西泠印社社員——徐克芳(字芷青,1906-1956)之齋號。1953年秋,先生得此琴于杭州西泠印社。此良緣同時被載于《西泠印社志稿》之第一百三十頁。次年夏天,其琴經由臨海之浙派斫琴名家徐元白(1893-1957)監修,音色踏實而又宏亮。主人喜,故而記之。
西泠良緣
據現藏家所述,其祖父性風雅,好國學,擅書法,與當時海上名家兼為西泠印社成員之吳湖帆、陸儼少、謝稚柳、唐云等交好。故有機會得唐先生介紹與同為西泠社員之篆刻名家徐克芳相識。其因聆聽元白公于西湖月會之演奏,而對古琴藝術心存向往。是故,攀談間得知徐先生藏有南宋斫琴名家之后所讓古琴。且經元白公之妙手而回春。大喜,要求一睹芳容并聆之。其后,驚覺琴音之淡然幽遠,又不失清朗松透。故而,念念不忘,日夜而思之。祖父投徐先生之所好,多方搜奇,覓得多方上等田黃及雞血石以求換之。遂如愿。
流傳有緒之于器物不僅僅是藏家之交迭,更是時光之輪回。轉眼間,一甲子已逝。萬壑松風初得于西泠,輾轉藏家,今又重回西泠。于杭州,以饗方家,再覓知音。
------------------------------------------------------------------------
元白其人
徐公元白,其父為琵琶名手徐月秋,自幼受熏陶,精音律,尤善古琴,亦為斫琴大師。曾拜杭州“照膽臺”方丈——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為師,勤學苦練,盡得浙派技藝,并有所創新。后走訪“諸城派”鼻祖王賓魯、“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廣陵派”琴家張益昌,又與查阜西、吳韜等當時琴家相結識。同時與北京“岳云”、揚州“廣陵”、蘇州“今虞”、南通“梅庵”等琴社團體頻頻往來,以藝為師,博采眾長。故而,他繼承浙派“微、妙、圓、通”瀟灑奔放特色之余,自成古樸典雅、深沉內含、善于抑揚頓挫之風格。被譽為現代浙派琴家之代表。
為弘揚琴心,徐公曾于南京,開封及重慶等地分別組織“青溪”,“中州”及“天風”等琴社,并親自授琴及制琴。民國35年返杭,重整西湖雷峰塔下之“半形山房”,與馬一浮、張宗祥、徐映璞等組織“西湖月會”,研討書畫、琴棋、金石。其演奏之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悲絲》、《瀟湘》、《秋江》等,并作《西泠話雨》等琴曲。部分琴曲由許健先生整理成五線譜,發表于《古琴曲集》第一集。
技之所長必有其器與之相應。因徐公自身之深厚音樂素養,故其有非好琴而不修之癖。當時之藏琴名家紛紛慕名前來,邀其修繕自家之愛琴。經他手修繕之琴,其價值于當時已水漲船高,為世人所珍之。
7月5日 B廳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專場(上午九時三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