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德(Immanuel Kant,1724 ?1804) 致密友格尼斯堡市長希佩爾親筆信
信箋 一張一頁
1784年作 41.5×29cm
出版:《伊曼努爾·康德通信集》P253-254, 菲利克斯·邁納斯出版有限公司,德國漢堡,1986 年(Immanuel Kant Briefwechsel,Felix Meiner Verlag GmbH,Hamburg 1986,P253-254)。
說明: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他的出生地格尼斯堡(Konigsberg),生活極有規律。他每天下午都準時在一條街道(它后來被命名為“康德小道”)上散步,以至于當地居民按照他出來的時間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靜的表面生活與他的豐富多彩而又充滿著革命思想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在普魯士這個邊遠小城,注視著世界的最新發展,討論著時代的前沿問題。他在著名的“三大批判”之外,暨本信寫作的1784 年,他提出了“什么是啟蒙運動”這一至今還吸引著哲學家的問題。
格尼斯堡市長希佩爾(Theodor Gottlieb Von Hippel)上款。把生活校對的像機器般精確的康德先生顯然無法忍受任何來自外界的干擾—— 1784 年7 月9 日,康德致信當地市長,也是他的好友之一, 以一種異乎輕松幽默的口吻抱怨假裝敬神的監獄囚犯們吵鬧的歌聲。他們妄圖使靈魂得到救贖,認為只有大聲叫嚷,上帝才能聽到他們的呼喚,就像射手打靶一樣。但與此同時,他們把城里所有的居民全吵醒了。他請求監獄負責人希佩爾想辦法停止這種打擾。康德的工整嚴謹的書寫顯然身體力行了他的名言:“世上最使我們震撼的是頭頂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
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1908 ~ 1986) 致薩特情書一批
信箋 五張十頁
說明:此為波伏娃致薩特情書一批。
1983 年,波伏瓦出版了薩特寫給她的信《寄語海貍》(Lettres au Castor)。人們希望波伏瓦將她作為“海貍”的回信一并出版,以抹去他們二人世界在讀者視覺中的馬賽克。但波伏瓦在1984 年一家加拿大雜志對她的訪談中表示,“首先,我的回信已經遺失,因為它們都由薩特保存。因為他的住所曾經遭到炸彈襲擊,許多文件都不見了。其次,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不打算出版這些信件。等我去世,如果它們被找到的話,也許能夠出版。”1986 年4 月波伏瓦去世后,她收養的唯一一個孩子——西爾維婭·勒·彭·德·波伏瓦(Sylvie Le Bon de Beauvoir)在一個壁櫥里發現了母親從1930 年至1963 年間的大量回信。波伏瓦鍥而不舍的奮筆疾書,這些回信篇幅冗長,字跡潦草,難以辨認,字母之間幾乎毫無間隙,就連薩特也曾多次抱怨。1990 年,這些波伏瓦致薩特書信分成兩卷出版。
本目標中的書信作于一個周三(mercredi),21 日,波伏瓦在信中稱薩特為“我最親愛的小個子”(plus cher petitetre), 信末署名“海貍”(Castor)。像波伏瓦與薩特之間的其他通信一樣,這對戀人在書信中互稱“您”(vous);波伏瓦的注意力分散在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細節,書信中充滿了上至財務下至飲食起居的描述。簡而言之,這些都是流露真情的純粹的情書。此信未被收入1990 年法國出版的兩卷本《致薩特的信》,更顯意義非凡。
波伏瓦讀書時像海貍一樣投入,而法語中波伏瓦(Beauvoir)這個姓氏的讀音聽上去很像英語里“海貍”(beaver)的發音,所以薩特就把他的女友用法語叫成“海貍”(Castor)。在一張1939 年的照片后面,波伏瓦曾自稱“戰斗的海貍” 。
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 ~ 1980) 《薩特古巴行紀》手稿百余頁(選四頁)
1960 年作 27×21cm
出版:《 薩特古巴行紀》, 讓 -保羅·薩特著,版本 R,哈瓦那,古巴,1960 年(Sartre Visita A Cuba,by Jean-Paul Sartre,Ediciones R, La Habana,Cuba,October 31,1960)
說明:20 世紀思想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人物薩特的魅力在于他的近于狂熱的入世精神。存在主義的著名公式即為:存在先于本質。薩特認為人應當“自由地”以自己的行為來決定的命運。這種精神使他對當時的社會持批判態度,而對社會革命大表支持。上世紀六十年代,薩特和他的終生女友西蒙? 德? 波瓦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地最敏感的前線上。1959 年底,古巴最大的報紙《革命報》的主編邀請薩特和波伏瓦訪問古巴。1960 年,薩特、波伏娃和卡斯特羅、切? 格瓦拉一起,花了三天時間一起探訪這個加勒比海上的島國。
薩特盛贊古巴革命為“革命的蜜月”:“卡斯特羅就是整個古巴島,因為他沒有為自己占有一寸土地。古巴人必須贏得勝利,不然我們就將失去一切,甚至希望。”
薩特回到法國后,奮筆疾書地寫成并出版了《薩特古巴行紀》(Sartre Visita A Cuba),他在書中闡明古巴革命是“直接民主”,是一場“真正的”革命,稱贊切? 格瓦拉是“我們時代的完人”。這些珍貴手稿即為薩特論古巴革命的最初文字。一位法國記者在采訪卡斯特羅時問到他對薩特保留著什么印象,卡斯特羅回答:“我是在薩特1960 年訪問古巴時認識他的。
他是與西蒙? 德? 波伏瓦一起來的。我見他們的時間很少,我招待了他們,與他們進行了交談。我本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談話,交換意見。薩特寫了一本友好的書,題目是《掠過蔗糖的颶風》(Huracán sobre el azúcar),是給巴黎的一份報紙《法蘭西晚報》(France-Soir)寫的關于古巴革命初期情況的熱情報導。”《掠過蔗糖的颶風》收錄在《薩特古巴行紀》中,也曾出版過單行本,本手稿即包含此篇著名的文章。
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8 ~1953) 二戰期間罕見簽名照
照片 一幀 1944 年作 24×18cm
說明:斯大林的簽名照非常少見,在戰時期間所作又簽贈語句較長的,更是鳳毛麟角。
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 ~ 1945) 罕見親筆家書
1929 年作 15×9cm
說明:希特勒親筆信十分罕見。這張明信片是寫于圣誕前夜的家書,展現了冷血無情的希特勒溫情一閃的瞬間。希特勒寄錢給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阿洛伊斯(Alois),代他給侄子買禮物。他寫道:“親愛的阿洛伊斯!鑒于我不太方便從慕尼黑買玩具再寄到柏林,我把錢附在信里,請你幫我把快樂帶給孩子。你們比我更清楚他想要什么!祝你和你的妻子,尤其是可愛的小男孩兒節日快樂。致以最溫暖的問候。來自:你的兄弟,阿道夫?F。”僅僅四年之后,希特勒搖身一變成為德國總理,成為“元首”。
信封是重復利用的,原封為希特勒的侄女安吉麗娜?吉莉?勞巴爾(Angela Geli Raubal)寫給希特勒的。希特勒自稱她是唯一一個自己所愛的女子。1929 至1933 年間,勞巴爾因求學而借住在希特勒的公寓里。
查韋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1954~2013)日記原稿
HUGO RAFAEL CHAVEZ FRIAS AUTOGRAPH MANUSCRIPT DIARIES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ILS,1824~1895)親筆詩集及畫稿冊
ALEXANDRE DUMASFILS AUTOGRAPH SIGNED ALBUM OF POETRYS AND DRAWINGS
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親筆信
WILLIAM BUTLER YEATS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親筆信
VIRGINIA WOOLF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26 ?1962)簽名照及簽名手帕
照片一幀 手帕一方 25.5×20.5cm 35×20.5cm
說明:簽名照與簽名手帕為同一上款。
約翰·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1980)簽名照
JOHN WINSTON LENNON SIGNED PHOTO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