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畫家任伯年是海派主要代表,也是畫史上才華橫溢的全能畫家。任伯年早年曾在寧波、蘇州等地學畫或兼賣畫,同治七年(1868)由蕭山轉徙上海,從此寓居滬上,以硯田為生,不數年便名重大江南北。他天資高邁,揮毫不輟,精人物、花鳥,山水兼擅,涉筆成趣,莫不高妙。
任伯年(1840~1895) 花卉人物扇冊
設色紙本 冊頁(十二頁)
1870、1876、1877、1887、1888、1891、1892年作 18×53cm×12
說明:魏稼孫、李育、吳轂祥等上款。 其中一頁為譚組云舊藏。
此幀《花卉人物扇冊》共十二開,設色紙本。從冊頁款識看,多為友人之間交往或應酬之作。根據署有紀年的作品,作畫年代從同治九年(1870)任伯年三十一歲至其五十歲開外,跨越逾二十年,耗經時日,當非一時之作,應為后人匯集成冊。若按時間為序觀覽,此冊頁不僅展現出任伯年多方面的繪畫才能,亦大致可窺見其繪畫發展之脈絡。
任伯年早年以畫人物為主。他少時隨父任鶴聲初學人物寫真,早期師費丹旭之法,風格典雅清麗,并受任薰影響,用筆多宗釘頭描,上承陳洪綬畫風,具有形象夸張奇偉、裝飾性強的特色。之后任伯年的人物畫線條更為自然,運筆洗練,有新羅山人的筆意韻味。任伯年的肖像畫尤為精妙,并能借鑒西畫技法,使人物肖像兼備明暗塊面感,栩栩如生。綜括而言,其人物畫具有多種面貌,在繼承家學及前人基礎上,開拓了傳統的表現技法,形成自己的特點。如此件《花卉人物扇冊》第一開,作于光緒二年(1876),繪文人高士尋覓幽處,泛舟于淺水崖壁間,線條流利,格調清逸。從上款“梅生仁兄大人雅屬即正”來看,此扇面是任伯年為清末揚州畫家李育所作。任伯年善畫仕女,第十二開所繪仕女小像也是其典型風格。
任伯年的花鳥畫造詣尤為突出,三十一歲之后,作花鳥甚多。他受到陳洪綬畫風的影響,花卉兼學宋人雙鉤法,結構嚴謹,造型優美。任伯年亦注重學習石濤之筆墨,中年以后又臨寫八大山人墨筆花卉,更為體悟用筆之法,作畫參以八大之筆意,自此畫風為之轉變,同時師法新羅山人,由是脫去早年習氣,而趨于奔逸雋永。任伯年的沒骨花鳥畫善于用水,水色自然交融,他創立了沒骨撞彩、破彩諸法,吸納西洋速寫、水彩畫法,從而發展了惲南田的技法,具有筆墨流暢、清新明麗的意境。此冊頁所繪花鳥多用沒骨法,水色交融,獨得其趣。如此冊頁之四開,繪牽牛花纏繞于虬曲的老干,鳥兒站立枝上,構圖布置得法,妥帖自然,筆法嫻熟輕松,營造出和諧明媚充滿生機的情調。扇面落款:“仲華仁兄雅屬,伯年任頤寫。”據任伯年同治十二年(1873)春正月所作“仲華二十七歲小景”肖像圖軸上題跋可知,仲華系葛仲華,又名葛惟英,浙江慈溪人,工詩,善玩鼎彝之器物。任伯年現存畫跡中,亦有光緒十三年(1887)贈其《貓石圖》,可見兩人頗有交情。該冊頁之十一開,以揮灑自如的大寫意手法繪各色花卉,穿插配置得宜,從上款得知,當是受晚清金石學家、書論家魏稼孫囑托所作。再觀扇冊中其他幾開寫意花鳥畫作品,任伯年創作重視寫生,顯現出深厚的觀察功底與造型寫實能力,作畫構圖多變,色彩明凈淡雅,往往能別出新意,具有靈動的生命力。
任伯年四十五歲之后始多作山水,故而山水畫流傳作品不多,然意境高遠。他初來滬上之時,尚不善山水,得力于胡公壽指點,中年以后漸次沉浸于元人水墨之間,并臨摹取法石濤筆意,縱意探求。《歷代畫史匯傳補編》稱其“山水氣韻生動,皴擦多逸致,絕無煙火氣”。此扇冊中,第六開為背臨沈周仿吳鎮之作,筆法樸拙放任。第七開從題跋便知該扇面是據石濤詩意所作,以淡墨率筆寫意,格調清逸。此兩開山水扇頁雖是追摹前人,但更多的是加以變化發展,蓋任伯年之山水,以縱恣放逸的筆法得石濤筆墨之味,他作畫并非拘泥于古人形跡,而多以己意為之。
這件任伯年的《花卉人物扇冊》清麗雅靜,優美而富有詩意。任伯年的師承是多方面的,他從傳統入手,博采諸家之長,甚至吸收民間藝術乃至外來藝術因素,形成新穎生動、豪邁縱放的獨特畫風。任伯年的繪畫富有創新精神,堪稱“海上畫派”之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