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來說,能寫一手好字,無疑是一種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科舉考試的時代,書法水平往往還成為判卷時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對于那些負有濟世之才的人來說,又往往秉承夫子的教導來提醒自己:“小道雖有可觀,致遠恐泥”。例如,明末黃道周就曾明確地這樣論述到他對書法的態度:“作書乃學問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關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弘、安石之間,為雅好臨池,聲實俱掩。余素不喜此業,只謂釣弋余能,少賤所該,投壺騎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余閑,不妨旁及。”
黃道周(1585-1646),字幼玄,號石齋,福建漳浦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土。他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在仕途上一再受挫。五十八歲時,他心灰意冷,遂告老還鄉,開壇講學。全國各地來聽講的人絡繹不絕,門前之九龍江,為之千帆相競。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南明政權茍延殘喘,黃道周先后任南京弘光政權禮部尚書、福州唐王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1645年9月,受唐王隆武帝之命,積極招募義兵,抵御清軍南進,不幸兵敗被俘,殉節于南京。
黃道周退隱后即為眾望所歸的儒林領袖,徐霞客即稱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蔡世遠評其:“道周學貫天人,行本忠孝,入則言朝,出則守基,講學著書,清修自飭,金陵一節,堪為殿后矣。古今名人志士,傳者何限,要如文章、道學、經濟、氣節大都微有專屬,道周負其聰明氣岸,直欲兼之”。與倪云璐、王鐸并稱晚明書壇三大家,真、草、隸自成一家,行筆嚴峻方折,不偕流俗,一如其人,沙孟海評其書法:“他的真書如斷崖峭壁,土花斑駁;他的草書,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云云。
黃道周(1585~1646) 楷書 曹遠思推府文治論
綾本 手卷 1644年作 引首:32×78.5cm 書法:31.5×263cm 題跋:31.5×43cm
出版:《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152,第二圖“黃幼平”、第三圖“黃道周印”、第四圖“闕下完人”取自本卷,文物出版社。
說明:
1.吳湖帆題簽,王同愈題引首,沈維賢題跋。
2.孫煜峰、朱孔陽舊藏。
3.附黃道周介紹手抄本一本。
《曹遠思推府文治論》即是黃道周作于明亡之年的小楷精品,書于綾本之上。該文的具體內容是黃道周和本郡諸生侯氏和楊氏評論該郡司理(李)曹遠思(名廣)為官之仁政,可為校勘本集《黃漳浦集》卷十三之《曹郡丞文治論》提供原始出處。按司理一官,系于國家之憲紀,生民之利害,曹遠思治理漳州三年,以仁為本,治事以簡馭繁,以靜馭動。其中所談及的“差保”問題,可以為明史研究提供難得的史料;而對于治道和心學關系的討論,則可為明代思想家將理論和實踐關聯起來的生動實例。
該卷是黃道周典型小楷風格的代表之作。其取法魏鐘繇而自立面目:結體寬博而略帶側勢,運筆則減弱了隸書圓潤含蓄之感,代之以楷書頓挫方折之趣,章法疏朗,墨色沈穩,寓清秀遒媚于剛健渾深之中,有一股凜然不可侵犯之勢。雖書寫于家國危難情境之下,然而一段靜氣,如初月之出纖云,不激不厲,自然貫穿其間。作者道德學問的精深涵養,亦可見一斑。清初大鑒賞家宋犖所謂“石齋先生楷法尤精,所謂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可于此作味之。落款行草四行,流便從容,與前文之工整典雅相映成趣。風格與作者同年所書、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舟次吳江詩冊》一致。
該卷歷為名家鑒藏。在近代,其先為云間藏硯名家朱孔陽所藏,后朱孔陽與孫煜峰博易,現存吳湖帆題簽,王同愈引首,沈維賢題跋即孫氏請題者。品相完好,猶存民國舊裱,文物出版社所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二圖“黃幼平”、第三圖“黃道周印”、第四圖“闕下完人”即取自本卷。可以說,這是一件將作者的經世抱負和書法造詣完美展現出來的典范之作,一代高節的凜然風骨,便隱然往來于這點畫精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