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潞王中和琴
銘文:1.中和。
2.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潞國世傳。
池內銘文:大明崇禎乙亥歲潞國制第玖拾號。
琴尾銘文:光緒丁亥端午。少山在陳所得。
長:120.5cm 肩寬:18.3cm 尾寬:13.4cm 隱間:112.5cm
梧桐深院鎖清秋
—— 記明·潞王朱常淓及其中和琴
文/ 慕文泊
如果李煜不是南唐的后主,那一定會如李杜、蘇黃一樣在詩詞的史冊中封一個大大的名號。如果趙佶不是徽宗,那也一定如董巨、李郭一般成為畫史的典模。然而他們注定生在皇宮深院,他們不能與世無爭、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而悠游閑雅。在皇宮深院之中或許他們只有在自己藝術的世界中才會獲得幾許慰藉。
晚明的潞王朱常淓也是一位不恤政事、專于游藝的王爺。潞王朱常淓,字中和,號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孫,潞簡王朱翊镠第三子,萬歷皇帝親侄。萬歷四十六年襲父潞王爵位。藩國在河南衛輝。南明氣數江河日下,潞王也逃到杭州,崇禎十七年五月,弘光皇帝被俘后,馬士英、阮大鉞、袁宏勛一批大臣擁戴潞王監國,潞王當然遜辭不就。然而在這國難之時,必須有一個象征性的領袖。后來太后也發了懿旨,潞王不得不做了監國。畢竟大明的氣數已日落西山,根本抵抗不住清軍的進攻。《明季南略》記載:“貝勒以書招王,王度力不能拒,又不忍殘民,遂身詣營,請勿殺害人民;貝勒許之,遂按兵入杭,市不易肆”。 為了不使杭城的百姓慘遭屠戮,在清軍的招降下,朱常淓放棄了僅僅做了數天的寶座。
像李后主、宋徽宗一樣,潞王朱常淓也是一個藝術修養頗高的人。《歷代畫史匯傳》載:“潞王常淓,太祖十世孫,潞簡王之子,善竹石……”在衛輝市博物館藏有潞王所繪《月外蘭圖》,筆墨淡雅,一種文人的悠然趣味,逸于畫外。對于書法、篆刻,這位潞王也是頗多興趣,還著有《述股書法纂》,其中多為學習歷代書法大家的心得、語錄。篆刻方面,朱常淓印風秦漢,有著深厚的篆刻功底,目前在新鄉市潞簡王墓博物館保存有三百多方潞王刻印,已由博物館方面編印《明潞王朱常淓印章集》出版。
除了書畫篆刻,在藝術方面,潞王傾注最大精力的在于音樂。他曾編撰古琴著作《古音正宗》,其中還將自己所作琴曲《中和吟》編列琴譜之首。書中涉及歷代琴論、琴式、彈琴指法、樂律的諸多問題、歷代琴曲集成等豐富內容。
潞王不僅是個通達樂理之人,還是個善于制琴的專家。所制之琴選材精良、用朱砂、綠松石、珍珠母、瑪瑙、金銀等八寶為灰調漆上琴。潞王制琴造型獨特,在《古音正宗》中,其自述:“是制也,額起八棱,以按八節,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云、托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云,乃成天象,名曰中和”。可見潞王琴款式別致中亦以“制器尚象”規典淵源。
此次西泠歷代古琴專場中的潞王中和琴,琴長:120.5cm ,肩寬:18.3cm, 尾寬:13.4cm 隱間:112.5cm。制式一如《古音正宗》所述,額起八棱,腰與項如仲尼式而無弧度,直起棱角,龍池開圓形,鳳沼開方形,以按天圓地方之意。蚌徽、白玉軫、足,八寶灰、黑漆髹面。琴面、琴底現大蛇腹斷,斷紋雅致,于琴增輝。琴底項間銘文:“中和”二字,其下銘文:“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敬一主人。”詩文下銘刻一方陽文印“潞國世傳”。圓形龍池內,有一圈銘文:“大明崇禎乙亥歲潞國制第玖拾號”。琴尾處銘文:光緒丁亥端午。少山在陳所得。
在流傳于世的一些潞王琴中,聲音好的并不多見,然而此琴卻聲色俱佳,有金石聲。散、按和諧、泛音清美,不僅是一張值得珍藏的古董文物,偶有閑暇撫一曲高山,巍巍如臨、撫一曲流水,洋洋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