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小部分觀點認為,藝術品市場的興盛與低迷,與經濟形勢并無多大瓜葛,但更多的人們更習慣于讓這兩者彼此糾纏,互為參照。因此,昨天在杭州結束的 2009 西泠印社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照例被輿論視為金融危機局面下的一個溫度計,人們試圖通過藏家的購買力,來判斷經濟局勢的微妙變化。而西泠春拍總成交額 1.48 億這個數字,也確實沒有讓人們失望。
事實上,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確存在復蘇的態勢,在中國,這種蘇醒的狀態是南北共同呼應的,西泠春拍,與之前結束的內地多家拍賣公司的大型拍賣一樣,藝術品資產流動性顯著增強,書畫專場的成交率甚至達到了 88% ,競投氣氛熱烈。
當大多數行業還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徘徊觀望之時,
中國藝術品市場何以率先破陣?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藝術品尤其是古代藝術佳品的稀缺性,確保了它的價值必然隨著歲月的推移而不斷獲得提升,同時,藝術品對收藏者的鑒賞評判要求,又決定了藝術品的收藏投資仍然是少數人的行為,它所占的比重遠遠低于人們在股市、樓市中的投入,因此藝術品市場受宏觀經濟的影響相對較輕,藝術品市場也由此被許多人視為金融危機的避風港。
這也是上世紀 20 年代末的經濟大蕭條和 70 年代的石油危機中,雖然社會財富整體縮水,藝術品市場卻表現尚佳的原因。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不僅導致了全球財富的重組,也促成了藝術品資源的重組,市場上開始出現被拋售的藝術佳作,而中國政府在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時的積極舉措以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力支持,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也促使部分海外藝術精品回流中國,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藝術品市場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此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范化與誠信建設,也令收藏投資者重拾信心。
清代吳歷《山邨邨密圖》拍出整場拍賣最高價,
印證古代藝術品仍是拍賣業的堅挺角色
《山邨邨密圖》是清初大畫家吳歷 45 歲那年創作的山水佳作,作于 1676 年的秋天,作畫地點“桐陰山房”就在吳歷虞山(今江蘇常熟)的家中。畫作的構圖很高遠,密林遠山,流水繞閑邨,有一種超然于塵世的脫俗意境。吳歷的藝術成就,名列中國畫史所謂“清初六家”即“四王吳慍”之列,一生留給后人的作品很少。
《山邨邨密圖》起價為 380 萬,以 700 萬落槌, 784 萬成交。盡管在西泠歷屆拍賣最高價格記錄上,這個價位并不是最高的最傲人的,但也充分證明了資源稀缺 / 不可復制的中國古代書畫,表現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堅挺與抗跌性。而相比之下,當代藝術品價格的起落與反差,這幾年很大,而論復蘇的程度,當代藝術品也遠不及古代藝術品。
買家表示:
“西泠”拍賣,在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口碑一直都很好
除了吳歷《山邨邨密圖》,一些近現代藝術大家的作品在 2009 西泠春拍上也有出彩的表現。如吳昌碩 / 潘天壽 / 陸儼少 / 黃賓虹 / 傅抱石等,他們的一些作品價格也拍得及其理想。歷史上,吳昌碩 / 傅抱石均等與西泠印社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而西泠拍賣的古代書畫 / 社員作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南方片獨特的拍品。
據說,上海非常看重西泠拍賣的這個特色,曾多次游說公司,想把這個牌子挖到他們那里去,但事實上,西泠拍賣因與百年名社“西泠印社”息息相關,與國內其他拍賣公司相比,她獨有的文化因子,也造就了自身已漸漸成為杭州眾多文化品牌中的一個,與這個城市融為一體。
來自蘇州的藏家王福是西泠拍賣的常客,他說,西泠這幾年來在全國藝術品市場的口碑一直很好,文化概念運作得很不錯。
作為眾多藝術品投資者的一員,王福也表示,他們這支隊伍已經越來越成熟,心態變得更為健康理性。昨天下午,王福以 20 萬左右的價格拍走了一件“十八羅漢應真像”,他認為好的東西肯定是不會流拍的,好的東西肯定能拍出相應好的價格,他對西泠拍賣中涌現大量這樣出色的拍品深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