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135
青銅 雕塑
1946年作
簽名:充仁
出版:《張充仁雕塑選》,P6,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泥塑之神手也—張充仁的藝術人生》,P110。
說明:1.本作品為1946年“中正文化獎”藝術大賽唯一獲獎雕塑作品。
2.本作品藏家直接得自于藝術家本人。
ZHANG CHONGREN(1907-1998)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Bronze sculpture
Dated 1946
Published: Zhang Chongren Sculpture Collection, P6,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60.
Master-hand of Clay Sculpture—Zhang Chongren’s Art Life, P110.
Note: 1. It’s the only sculpture awarded the “Chung Cheng Cultural Prize” of Taiwan in 1946.
2. The collector obtained the piece from the author.
50×25×16cm
RMB:350,000-450,000
張充仁 Zhang Chongren
1907年生于上海。1914年入土山灣美術工廠照相制版間隨愛爾蘭籍導師習素描及法文。1931年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雕塑系進修,期間結識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共同編繪《藍蓮花》,由此轟動歐洲。1935年畢業,獲布魯塞爾市政府頒贈金質獎。曾游歷法、英、荷、德、奧、意等國。1936年回國后在上海舉辦繪畫、雕塑個人展,并創辦“充仁畫室”從事美術教育及創作。50年代至80年代任教于上海美專雕塑系及上海油畫雕塑院,為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為齊白石、蔣介石、鄧小平、德彪西及法國總統密特朗等名人塑像,其手模被典藏于法國國家藝術收藏館。有《張充仁雕塑選》、《張充仁水彩畫選》、《拜占庭藝術》、《繪畫色彩問題》,譯著《藝用人體解剖》、《麥塞克的雕塑》等行世。
Zhang Chongren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07. In 1931, he left China for the Académie des beaux-arts in Brussels, Belgium. At the end of his studies in Brussels, Zhang made a tour of France, Britain,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Austria and Italy. Upon his arrival back in Shanghai in 1936, Zhang held a number of shows exhibiting his drawings and sculptures. He also established the Chongren Studio to further his art and to teach. Zhang received widespread acknowledgment in the Chinese art community. Among the portraits he has sculpted are those of Chinese paramount leader Deng Xiaoping and French President Fran ois Mitterrand. A number of his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are held in the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in Beijing and the China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Warfare.
以我之手 塑作人生
—張充仁的雕塑藝術
◎若丹
“張充仁”這個名字,似乎一直是被中國20世紀藝術史所遺忘的。這位作為中國西洋雕塑藝術的奠基人之一的巨匠,在時間的輾轉中幾乎不被記起,有他特別的緣由。他在西洋雕塑藝術領域播下的智慧與光芒之種,萌芽于西方,成長于西方,盛放于西方,亦是收獲于西方。因是之故,對我們而言他并不是熟悉的。但是當你的視線觸及他那些飽滿而充滿力量的作品,當你穿越時間聆聽到他在全世界獲得的那只為中國藝術家而拍響的掌聲,你一定會為此動容。他是被西方藝術界公認的羅丹的再傳弟子和真正的繼承者;他曾經幫助埃爾熱創作深受比利時兒童喜愛的《丁丁在遠東》,由此轟動歐洲;他曾經為馮玉祥、馬相伯、司徒雷登、齊白石、鄧小平、埃爾熱、密特朗、德彪西等眾多名人塑像;他塑的像矗立在上海街頭、布魯塞爾百年宮頂、保存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這一切都證明了張充仁在藝術史上作為一個巨人的存在,他所綻放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觀眾的眼睛,我們沒有理由不記住他。
張充仁一生的經歷,如同他的雕塑作品一般豐富而純粹。出身工藝匠人家庭的他,自幼酷愛繪畫和雕刻。幼年時期在上海土山灣孤兒院寄讀,充滿西方宗教文化的氛圍無形中指引他走上繪畫之路。8歲時進入徐家匯類思小學,獲得藝術生涯中第一份名副其實的啟蒙教育。之后跟隨土山灣照相制版部的安敬齋修士為期六年的學徒生涯,讓他真正接觸并開始學習繪畫。1931年張充仁只身遠涉重洋,赴比利時留學,進入比京皇家美術學院學習雕塑,獲得了驕人的成績。1936年回國后創辦“充仁畫室”,從事美術教育及創作。20世紀80年代,張充仁應邀重返比利時、法國、荷蘭和瑞士訪問,受到極其熱烈的歡迎。在巴黎期間,他為摯友埃爾熱及法國音樂家德彪西塑像,特別是在愛麗舍宮為密特朗總統塑像而揚名法國,成就了他在西洋雕塑藝術上的不朽地位,從此深受世人矚目。
張充仁的雕塑風格受雕塑大師羅丹的影響極深。雕像對他而言,是一個嚴謹而又活潑、理性與感性并存的過程。他對作品不僅要求造型準確,還要求形似與神似的統一,尤其看重的是自身主觀美學意向的表達。在他的手中,泥巴如同顏料,手法代替筆觸,由此雕塑可與油畫一樣渾厚飽滿、色彩斑斕,也可以與中國水墨畫一樣揮灑寫意、流暢淋漓。早年從事過照相工作的張充仁,最不贊成的就是把將對象作照片式的描繪理解為“寫實”,而是趨向于表達藝術家的主觀世界,這正是他的作品區別于一般寫實主義作品的地方。在雕塑手法上,張充仁作品的典型特色是“只作加法”—以塑為主,略加雕刻;整體由塑來掌握,細部用雕來展現,效果渾然天成,十分具有立體感。當年齊白石老人在看到張充仁的塑像后驚喜不已,當即展紙揮毫寫下“泥塑之神手也”。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清溪》和《戀愛與責任》,都是張充仁藝術生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時也是最能體現張充仁雕塑手法特征的作品。藝術家在創作時,先參照模特做寫實的裸體雕像造型,然后在應該著衣的部位裹上一層濕紗布,再塑上一層薄薄的泥巴,隨后再在上面進行雕刻。這樣雕刻不會破壞輪廓線的完整,同時衣服下的肌肉骨骼都能隱隱地顯露出來,生動、含蓄而又充分。《戀愛與責任》是張充仁在1945年以學生余克明和黃素縵夫婦為原型塑造的雕像。在1946年上海舉辦的“中正文化獎”藝術大賽上,作為唯一的雕塑作品獲獎。這件作品除本身給予人美感之外,更包含著藝術家對于生活和社會意識的積極倡導與美好愿望,歌頌了男女間純潔的愛情。“文革”結束后,為報答友人“文革”期間對自己的幫助,張充仁將這兩件作品贈送給了他的朋友,本次獻拍正是由這位朋友提拱。
張充仁曾經說過,“人都是由自己塑造的”。在近八十年的努力拼搏中,他塑造了一大批享譽海外的雕塑佳作,同時也將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雕塑藝術大師。1985年應法國藝術收藏館之請,張充仁特地為自己塑了一只右手,和畢加索、羅丹的手一起保存在該館,全球獲此殊榮的藝術家僅此三人而已。可貴的是在卓越的才華和成就之下,他仍舊保持了一顆真善平和的心。1985年8月31日的瑞士《民主報》曾這么評價張充仁:“一位世界馳名的中國藝術家,其質樸與自然,使人驚詫,也使人們的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懇切與知識是無可估量的;而這又是一個謙遜、簡樸已極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