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錄號: 556
估價RMB: 550,000-850,000
成交價RMB: 1,092,500(含傭金)
明·王鏊舊藏紅太湖供石擺件
來源:明代著名文學家王鏊舊藏。
說明: 石之舊藏者王鏊,是明代中期的名臣、文學家。王陽明曾贊其“世所謂完人”,唐寅亦為之題聯“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辭官之后,生活在故鄉吳縣,今為江蘇蘇州,此地園林之風流行,并盛產太湖石。王鏊在蘇州有兩處大宅院,一處為城內怡老圓,一處為太湖之濱陸巷“惠和堂”,共占地數十畝,為蘇州最大私人園林,足以見其實力雄厚。
?太湖石置于園林中露天為多,放在廳堂清供為少見。此件紅色太湖石曾為王宅一隅,石有底座,可知其曾擺在廳堂之內。皮殼紅潤,包漿渾厚自然,年代久遠痕跡,石表面多處可見人工修磨細節,為古人早期制石作法之典型。
?太湖石產自蘇州洞庭山太湖,以色白、青黑為多,紅色最為稀見,紅太湖石文獻中亦罕見記載。明人園林喜置太湖石,因其石象洞天,似昆侖仙山。此紅太湖石體量碩大,氣勢磅礴,色澤變化之瑩潤如若琥珀。最為難得在其造型“漏、透、瘦”,頗符《長物志》所言“歲久為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石體雖大卻玲瓏多竅,渦洞相套,見水石鬼工。
?古代賞石大多經過人為修治,修治是一個復雜且歷史悠久的過程,涉及對石頭的形態、質地、色彩等多個方面的加工和改造。自宋代以來,賞石大多經過人為修治,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修治的過程和技巧也在不斷進步。宋代賞石可能是略加修治以達到自然完美,修治痕跡在宋代可能會因時間的流逝而風化殆盡,而到了后續朝代中,修治行為不加掩飾。這些修治方法和痕跡,從而成為斷代的重要依據。這方紅太湖賞石,透漏有加,質地細膩溫潤,皮殼老辣,擊之磬聲。有幾處經過古人修治加工痕跡,隨著時間的流逝,痕跡風化幾乎消失。加工遵循自然的秩序和原則,避免了過度的人工干預,達到了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美學境界。應是明代或更早,可能到宋。 原配楠木座,方正平素,四面開壺門,做工考究規矩大方,典型明式,應是明代配置。
MING DYNASTY A TAIHU LAKE STONE ORNAMENT COLLECTED BY WANG AO
Provenance: Previously collected by Wang Ao, a famous literati in Ming Dynasty.
帶座高:84cm
RMB: 550,000-850,000
藏著簡介:王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拙叟、林屋主人、洞庭主人,江蘇蘇州人。王琬子,成化十一年進士,鄉試、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弘治時任侍講學士、充講官,正德入內閣,累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博學有識鑒,工詩文、善書法、文章爾雅、議論明暢。
西泠拍賣網上刊載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報導、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軟件、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以及為注冊用戶提供的任何或所有信息,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適用之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或其它財產所有權法律的保護,為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
未經西泠拍賣網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任何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西泠拍賣網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西泠拍賣網所屬的服務器上作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特別地,本網站所使用的所有軟件歸屬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所有,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及國際版權公約法律保護。除經本網站特別說明用作銷售或免費下載、使用等目的外,任何其他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復制、修改、經銷、轉儲、發表、展示演示以及反向工程均是嚴格禁止的。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追究經濟賠償和其它侵權法律責任。
任何使用者將西泠拍賣網展示的拍品圖品及其衍生品用于非商業用途、非盈利、非廣告目的而純作個人消費時和用于商業、盈利、廣告性目的時,需征得西泠拍賣網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書面特別授權。應遵守著作權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不得侵犯西泠拍賣網及/或相關權利人的權利。